无人机安上“火眼金睛” 海面溢油1微米厚度可轻易测出 观察点:奥谱天成 研发出全球“最小”拉曼光谱仪等产品,用“深海空天开发”布局海洋装备、智慧渔业等未来海洋新兴产业。 阳光下的杏林湾波光粼粼,看风景的游人,几乎无法察觉这一6.9平方公里的广阔水域,每10亩左右就布置一个煤油灯形状及大小的装置。装置内射出的光源透过水体,反馈回设备,再把波动的数据实时传输到杏林湾水质监测室的屏幕上。 这个装置的确切名字叫全光谱水质分析仪,就在今年4月1日,奥谱天成(厦门)光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奥谱天成”)把包括它在内的产品带到在俄罗斯开幕的莫斯科激光与光电子展览会时,引发了不小轰动。作为中国高端光谱仪领域代表企业,奥谱天成携前沿技术与创新解决方案亮相,展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光谱仪产品,特别是光谱技术在水质监测、智慧渔业、海洋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及潜力让人眼前一亮。 厦门软件园三期F区2号楼,全球最小的拉曼光谱仪、国内第一台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以及多次获得自主创新金奖的手持拉曼光谱仪,都诞生在这里。在奥谱天成总经理刘鸿飞看来,只有将核心技术自主化作为发展的根基,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才能不断刷新国内乃至全球拉曼技术的创新纪录。 奥谱天成办公楼大屏幕上,闪动着公司的主要产品线与应用方向,而蓝色,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底色。特别让奥谱天成厦门研发经理贺文丰津津乐道的,是全光谱水质监测设备在入海排污口水质自动监测领域的“秒级响应”:在排污口布点,不仅能精准锁定污染源,还能支持远程控制进行图片抓拍和视频录像,助力非现场执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许多谱图的解析算法都使用了人工智能算法,让光谱分析更准确。 贺文丰特意把记者的目光引导到公司大厅内一架展示的无人机上——这个长度超过一米的大家伙,与高稳定性光纤光谱仪等一道,组成无人机载水面溢油巡检系统,可全方位筛查海面溢油污染情况,据称,这个“火眼金睛”,可轻易测出1微米厚度的油膜,并第一时间向系统输出油污分布热力图。 从水底飞跃到高空,奥谱天成的智慧海洋产品研发布局中,显现出一条日渐清晰的“深海空天”思路。而“深海空天开发”,同样出现在《厦门市统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以及厦门海洋部门布局未来海洋新兴产业的路线图中。不过,聚焦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空天技术下海等前沿应用,无论对城市还是企业来说,都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大模型应用大显身手 船舶概念设计从一两个月缩减至一两分钟 观察点:厦门理工学院 参与研制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通过建立庞大的船舶与海洋专业知识库,让大模型不断强化学习,以拓展其运用潜力。 步入厦门理工学院综合楼25楼,“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的牌子跃入眼帘。该校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王驰明轻点鼠标,“厦港拖30号船”的信息清单,就在“智能船舶集成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清晰地呈现出来。从这里,不仅可以点击进入智能航行、智能机舱等模块,甚至还能看到船上柴油发动机的实时转速。这块屏幕,已经把厦门海域数百艘船舶纳入视野。 去年底,就在厦门,该校参与研制的我国首个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大模型——“文鳐”正式发布,成为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在智能化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为什么取名“文鳐”?据称,“文鳐”这个名字出自《山海经》,被描述为一种形状像鲤鱼的生物,常在西海和东海之间游弋。 “文鳐”大模型与海的渊源显而易见。据介绍,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技术复杂、涉及专业知识繁多,难以形成普适性的专业知识库。 “文鳐”的研发,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简单地说,结合行业专业知识训练和优化构建出的这种多模态行业大模型,能够在船舶设计、船舶运维等特定专业领域,高效解决复杂任务,助力行业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在构建大模型时,形成了极其庞大的船舶与海洋专业知识库,让大模型不断强化学习,最终交给用户准确的答案。”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朱顺痣告诉记者,以船舶建造为例,设计师在模型上输入相关船舶设计需求,模型就能够快速生成船舶概念设计方案。以往设计师可能需要花上一两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有了这一大模型,一两分钟便可完成。 就在不久前,依托“文鳐”大模型建设的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正式投用,其包括AI+海洋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海洋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等,将被打造成为未来国内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平台。据透露,今年第一季度,“文鳐”大模型的用户已超过80家,不仅涉及船舶、海洋、海事,就连文旅、教育、政务等领域也争相来“联姻”。 在AI、DeepSeek等新科技日新月异的进展下,大模型是否有生命力?“文鳐”用户早在一年多前,就开始为其优势投票。朱顺痣认为,无论是在船舶建造、航运管理还是海洋环境监测等领域,“文鳐”大模型还将在不断磨合、调整甚至迭代更新中,继续展现广泛的应用潜力。 科技部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已形成紧跟世界前沿的大模型技术群,但由于大模型门槛高,亟需高素质AI人才。翻看厦门的有关文件可以发现,发挥好大模型创新应用研究中心优势,同样与新时期智慧海洋建设紧紧勾连。如今在厦门,大模型孵化培育沉甸甸的担子,恰恰落在了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的理工类高校的肩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