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下来,虽然广东省公园数量最多,但人均公园面积来看,北京最多。与南方城市不同,北方地区的公园特点在于,数量少,但大。 比如吉林省虽然只有511个公园,在全国各地区中优势并不明显,但人均公园面积为5.86平方米/人,位列第四。 按北京市2186万常住人口计算,612个公园平均每天接待3.6万人——这密度相当于每个朝阳公园(288公顷)日均仅需承载2.2万人,空旷到能举办百人广场舞不撞衫。 在上海,人均公园面积仅1.79平方米,相当于半个麻将桌大小,若将全市552个公园铺满外滩,每平方米需站1.2人。 当城市绿化从“有没有”转向“够不够”时,或许该重新定义:真正的公园自由,是能随时找到一片不用抢镜头的树荫。 数量多不等于保障好 解析城市公园的AB面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具体城市时,深圳以1343个公园登顶全国数量榜,相当于每1.4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公园,也是唯一一个数量上千的城市,比全国数量第二的佛山(678个)多了近一倍。  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公园数量排行中,前10个城市中有7个都是南方城市,只有北京、呼和浩特和青岛三座北方城市。如果将这个数据放到全国所有城市中,前20名中只有5个城市是北方城市,而且前20名中有9个城市都来自广东省。 从数量上来看,深圳毫无疑问是王者,但要考虑城市公园服务的人群数量、逛公园的舒适度,仅看数量是不够的。有研究机构提出了人均公园保障度的概念,即人均公园面积总和超过5平方米的区域占整个建成区的比例。 比如一个城市的建成区总面积是100平方公里,其中有6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人均公园面积超过了5平方米,那么这个城市的人均公园保障度就是60%。理论上保障度越高,说明这个城市公园的基础供给越好,人们能享受到的公园资源就越充足。 深圳的城市公园在如此密集的布局下,保障度60.35%;在大连,172个公园看似低调,却以77.05%的保障度称雄。这背后与城市人口分布和公园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深圳市人口众多,大多公园都是面积较小的社区口袋公园,所以会出现数量多但保障度并不高的情况,市民仍需争夺树荫下的野餐位。 整体看来,南方城市在保障度前十中占7席,厦门(68.16%)、南京(67.68%)等通过“水系串联”破解空间困局:南京秦淮河绿道串联11个公园,让30万居民共享人均8.6㎡滨水空间。北方仅大连、银川入围前十,北京虽坐拥612个公园,但五环内大型公园数量多,导致职住分离区域保障度缩水。 保障度衡量的是“公园覆盖的均衡性”,而非绝对数量。比如武汉市虽然188个公园数量并不出众,但大多数公园都位于人口聚积的城中心,有效提高了保障度。  来源:廖一鸣 王树竹等《2021年武汉市主要城市公园数据集》 中国科学数据,2023,8(2)|5 我们将绿地的范围扩得更大一些,比起公园绿地,城市绿地面积包含的范围更大,不仅包括了公园绿地,还有防护绿地、广场用地、附属绿地和位于建成区范围内的区域绿地面积。虽然上海人均公园面积只有不到一张麻将桌大小,但算上城市其他角角落落的绿地,人均达到了69.66平米,位列全国之首。  虽然这些会呼吸的“城市充电宝”正用年均新增1400个的速度快速增长,但放眼全球,我国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并不具有优势。据科技部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城市人均绿地空间面积为40.47平方米,我国仅33.74平方米。 如果按照此数据来看,2023年全国31个省市中只有9个达标。(考虑到2023年的实际情况,因为该结论仅作参考) 当重庆嬢嬢在小区楼下跳坝坝舞,上海白领在屋顶农场种菜,北京家长为儿童荡秋千静候排队,青海人在“荒野寻宝”里悟透稀缺之美——公园绿地的建设不仅仅只是数据的堆砌,而在于让每个市民转角遇见“小而确幸的绿色”,在高楼林立的城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树荫。 未来,如何平衡数量增长与品质提升、如何让政策落地更贴近市民需求,将是考验城市治理温度的关键命题。 数据新闻编辑:陈华罗 新媒体设计:苗奇卉 校对:李立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