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诀2 入户式家访 坚持十七年 走进学生家中了解成长环境 廖邦是金榜小学二年10班班主任。最近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他要朝家相反的方向出发:去家访。 廖邦是每年走出微信,走进学生家庭的厦门4万名中小学老师之一——每年第四季度,厦门启动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老师要在这段时间集中走进社区、走进家庭。 加速朝着现代化教育城市迈进的厦门,老师们仍采用“古早”的家访作为家校联系方式之一,而且已经坚持了17年,这是在平时的家访基础上增加的集中式家访。 不久前,“陈老师”出现在梧村小学三年级学生小辰家中,这位“陈老师”是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陈珍,数学老师出身的她跟随小辰的班主任一起家访,陈老师熟练地重操旧业,终于成功地获得孤独症患者小辰的认可,他点头同意下次见面,和陈老师说句话。 这是“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一直保留的一项传统:市区教育局局长、委局领导等,也要走出机关,走到学生家里家访,为的是能带动更多校长、老师也走进孩子的家庭。 不过,在微信几乎深入每个社会成员后,“入户式”家访不止一次遭受质疑。廖邦坦承,他的朋友觉得不可思议,他努力讲道理给他们听:你可以通过视频对话,但还是看不到孩子的生活环境,而孩子成长是受环境影响的——孩子的很多问题跟家庭情况有很紧密的关系,真正的育人工作是育人于细微之处。 在厦门,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同一个观点:你只有走到学生家里,才能更具象地了解家庭环境、周边社区环境,甚至是学生学习休息环境。 但是,这些信息很重要吗?老师们说,当然!有些孩子突然情绪出现反复,当你在他家看到她刚刚出生不久的二胎弟弟时,你就会明白情绪来自哪里;还有的家庭租住在一间房间,有弟弟妹妹,那么,他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他无法专心做作业。老师就要替他想办法,让他尽可能在学校完成作业,或是提醒他的父母:在孩子学习时,不要让弟弟妹妹来捣乱。 在东渡小学,班主任林老师曾经有一名让她困惑的学生,个子小小的,无论是讲话、动作、还是思维都是现实版的“树獭”——四年级了,还不会系红领巾,总是打死结再套上去。 林老师也通过家访找到答案,孩子的父母离婚,爸爸再婚,孩子事情做不好总是挨骂挨打。奶奶心疼孩子,为了让家庭少点骂声,她只能一手包办。 家访后的林老师,亲自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孩子很快基本能自理了。每次考试,总是坚定地说:“老师,我知道我离您的目标还很远,但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辜负您的期望!” 陈珍说:“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朴素的家访,回到教育本真,也是厦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秘诀3 卓越教师培育 名师重新当学生 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 46岁的陆佳音是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长,三年前,她重新当上学生,成为厦门首期卓越教师培育项目成员。 2020年,厦门市教育局和西南大学启动卓越教师培育项目,这是厦门最高等级的名师培育项目,历时三年。 首期卓越教师培育对象有29位名师,第一次集会,厦门市教育局把他们带到厦门安踏创新中心,当时正值北京冬奥会,老师们站在创新中心的高处,俯瞰整整三层楼的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看着人机协同的彼此嵌入,大开眼界。 陆佳音很快领悟到用意:新时代的卓越教师,要跳出教育、放眼全局,善于站在新时代的大变革中,来探讨教师队伍建设和追求专业发展。 这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培训,名师重新当学生,他们拜西南大学老师为导师,每年有一个月,利用假期到西南大学上课,与此同时,导师也要送课上门,来厦门上课。 但是,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培训,项目围绕成为“有实践的思想者”这一核心目标,驱动每一位卓越教师主动学习,譬如,有3轮“与博士共读一本书”活动,和博士生进行学者对话;系列名师研究生课程;到巴蜀中学等重庆著名中小学调研…… 不久前,首期29名卓越教师培育对象集中展示培育成果之一:每人出版一本专著来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每本至少20万字。 身为语文老师的陆佳音出版了一本《融合语文》的专著。但是她说,最主要的收获是在理论方面。首先是超学科,也就是说,今天的语文老师不能局限在语文教书,要跨出语文,寻找多学科融通,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在现实中,很难基于一个常识或只用一个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需要用多个学科的多元思维,未来的社会需要多学科思维的人才。 包括陆佳音在内的老师,形容自己是“蜕变”——过去他们写书、写论文,一般是提炼出一个策略,辅之以五个或者八个案例,但是,经过卓越教师培训的淬炼后,他们意识到,必须从根基来理解教育。 卓越教师是厦门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部分,近年来,厦门贯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家型教师—卓越教师”,“骨干班主任—德育带头人—专家型班主任—卓越教师”和“校长任职资格—校长素质提升—名校长—卓越教师”的“三维一体”成长路径。换句话说,只要努力,每位老师就能在名师工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但是,市级的培训数量有限,怎么让好老师“产量”更高?去年,厦门创新推出“市管区培”项目,市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实施工作下放至六个区,这意味着,学科带头人的培育引入加速器——两年评定50名学科带头人将增至300人,但培养方式和考核标准不变。 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康东鹏说,首批培训班收到了100份申报材料,优选50名教师进行学科带头人培训。“教师们很认真,完成任务很扎实,课题及考核由市里组织专家评审团评定,合格后才能认定相应称号。”康东鹏说。 (文/佘峥 图/市教育局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