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机遇,赋能产业发展 即将到来的2025年春节,对厦门元初食品有限公司来说多了一份期待:位于温哥华的北美元初又一家门店即将开业,这也将是元初食品在加拿大的第10家门店。 2019年,元初食品在温哥华开设第一家门店。记者了解到,基于长期经营面向北美的食品出口经验,元初食品在加拿大成立自有品牌研发中心,进而实现落地开店,推动零售升级。此后,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国外公司看好中国市场,研发中心又发挥了整合国外客户资源的作用。 在元初食品副董事长陈启明看来,公司从2B(面向企业端)延伸到2C(面向消费者),实现“走出去”“引进来”双向发展,并串联起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得益于一开始便根植于企业的供应链基因。 “‘供应链’三个字,贯穿于元初的每一个单品的生产销售全过程。”陈启明介绍说。比如,前端,企业会深入原材料的生产基地,源头把握产品品质;中端,紧密对接工厂,从食品的成分、配比、包装乃至保质期等方面,共同开发,优化流程,降本增效;后端,则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售卖场景,如超市、餐厅或商场,通过现场的销售情况,决定现场的互动、体验方式,包括试吃、会员增值服务等。 全链条把控,让元初食品走出一条“国际标准、全球同步”的差异化发展之路,并在全球市场把握先机。现如今,元初食品已经拥有183家社区生鲜超市,便利店、电商前置仓和其他类型的业态门店总计达到206家,自有品牌销售占比超过50%。 “链”接机遇,是持续创新的模式,也是更加高效的协同。 在林德叉车的仓库内,数万种零件根据使用频率、订单排期整齐摆放在不同货架上。收到订单后,企业的内部库存系统会自动生成零配件清单。与此同时,各供应商获得清单需求,根据订单排期组织原料装配。零件包会在生产的前一天到达仓库指定位置,而生产当天,哪个零件在哪个时间送到生产线哪个位置,都可以做到精确无误。 “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林德叉车的产品增至20多种,而交付期却缩短了近一半。”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核心企业深度协作,也为厦门打造了一条具有竞争力、全产业链覆盖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目前,厦门集聚了厦门时代、海辰储能、恩捷隔膜、中科华联锂电隔膜、ABB、科华数据等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加上建发股份、国贸股份和象屿股份在海外积极布局锂矿、镍矿等新能源产业原材料,以及一批航运物流企业联合厦门港大力开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出口业务,新能源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今年1—10月,厦门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4.0%,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增长73.6%。 “链”动数智,打开全球视野 多元活跃的供应链企业想要拥抱更广阔的全球市场,数字智能、绿色低碳已然成为绕不开的必答题。 数月前,晋江某中小企业接了一个50万美元的订单,从确认订单到采购原材料、生产、出口、收汇、退税等需要3到6个月。这份订单仅原材料采购资金就至少需要100万元人民币,但中小型企业想要获取银行的授信并非易事,资金短缺让企业在采购环节便犯了难。 困难当前,企业联系上厦门嘉晟集团。通过嘉晟集团的数字化全球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只需简单在线操作,即可实现外贸服务的在线下单、在线报关、在线结算、在线融资等环节全程外包。此外,面对一些国外新客户,中小企业很难了解到对方的资信情况,这时,嘉晟集团还可扮演“包打听”的角色。 “对于中小的外向型民营企业来说,外贸程序相对烦琐,造成经营成本高,风险大。通过我们的平台,即使外贸小白企业,也能轻松上手,开启海外贸易之旅。”嘉晟集团副总裁姜嵘介绍,27年来,嘉晟累计进出口额超1600亿元,服务中小实体制造企业超3000家,产品辐射全球近200个GJ和地区。 当前,厦门正积极通过科技、金融、平台等为企业赋能,提升企业供应链运营管理效率、国际化业务能力、绿色可持续水平。增强供应链数智水平,成为从ZF到企业的共识。 象屿集团的“屿链通”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已推出“屿采融、屿仓融、屿途融”等产品,与多家金融机构完成系统对接,并实现区块链电子仓单质押融资业务落地;厦门见福的鲜食工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会对每日的销售订单进行分析,从而智能调整生产订单,避免出现供销不匹配的情况;元初食品自主研发的手持“履约助手”,能在接到订单后根据商品所在货架的库位码进行排序,生成一条最佳的拣货线路…… 不仅如此,以数字赋能,厦门也持续打造国际物流黄金通道,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中国厦门—巴西圣保罗”开通一年多来,不仅让海外顾客更方便实惠地买到中国跨境电商商品,三文鱼、葡萄、车厘子等南美地区生鲜产品的大量进口,更让国内消费者大饱口福。 “依托‘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可以解决企业多头申报问题,专线从安检入仓到装机完毕最快仅两小时。”厦门机场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来源: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