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418|回复: 2

闽南人的童年与闽南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2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闽南人的童年与闽南话首发2024-06-25 10:38·说咱闽南话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还藏着我们的乳名、胎记、童年的笑、少年的梦……

6月22日周六下午,说闽五周年沙龙分享会第二场在念地咖啡拉开了帷幕。这一场沙龙以「回味:一起聊聊小时候听到的闽南话」为主题,说闽请来了四位朋友分享他们的故事,与线上线下的观众一起寻回儿时说闽南话的记忆。

闽南语主题分享


谢毅祺先生从小就对答嘴鼓感兴趣,小时候看到村里闽南语歌剧团表演的答嘴鼓之后,便迷上了这种说唱艺术。

“答嘴鼓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项目之一,它相当于相声,还穿插着闽南语许多诙谐风趣的词语、俗谚。”他向观众简单地介绍了什么是答嘴鼓,并在现场与女儿谢凌霄一同表演了一段“闽南四句”。




作为厦门市集美区闽南俗语传习中心理事长,他想尽自己所能地担负起传习闽南俗语的使命,而作为一位父亲,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说好闽南语。“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多去学习闽南俗语,俗语里面包含了闽南人很多传统智慧和幽默。”

谢凌霄小朋友还为大家分享了《大使公智擒田螺精》的故事,引得众人称赞。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好像学古文从背诗歌开始,谢先生自己对女儿的闽南语教学,便是从闽南俗语开始,他认为可能在当下,孩子并不太理解自己所学俗语的意思,但等她成长有足够的阅历,自然而然就能够意会:原来自己耳熟能详的这些俗语,背后有这样的含义。


灯柿对闽南语同样怀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她分享了自己童年在古厝生活的经历,也讲了一些家人用闽南语传递给她的人生道理。

厝坪、月亮、竹席、眠床、皮箱……,灯柿兴致勃勃地与大家讲述着她记忆中的古厝,其中有许多场景都让大家感到非常亲切。“小时候阿嬤总是跟我们说,用手指头指月亮,小心耳朵被割掉。”讲到这一段时,不少观众深有同感,纷纷表示“我也听过这样的话”。


灯柿非常敬佩老一辈人的“骨力(勤劳)”,“我常认为,阿公阿嬤那辈的人最是勤劳,不单是在阿嬤嘴里听到的‘我从八岁开始就在做社活,天没亮就要起来,煮给一家人吃……’,更体现在他们每日做的事情。”她还回忆起自己向阿公阿嬤放大话要早起绑粽子却睡到日上三竿,被戏称“臭骨”的一段趣事。


当说起闽南语时,灯柿总会想起自己的阿公阿嬤,想到他们说的闽南语,讲给自己听的闽南故事。这些回忆透过语言的力量,传递了情感,还有一份跨越时空的温暖。


苏玲钰对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的热爱源自于她的祖父,“小时候,我总是跟在祖父身后,他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祖父是个喜欢热闹的人,他常常带我去看村里的高甲戏,听南音。年幼的我一知半解,祖父总是耐心地给我解释戏里的情节,教我听南音。耳濡目染下,我渐渐地对闽南语及相关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祖父的教导下,苏玲钰学会了许多闽南俗谚。比如“简仔侬有耳无喙(让小孩不要乱问大人的事情,就是听懂了也不要乱传)”“想长倒短,想大箍倒尖尾(意指一心想占便宜的人往往适得其反)”……等等。这些俗谚不仅丰富了她的语言世界,也塑造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受到家庭,特别是祖父的影响,苏玲钰10岁左右就开始收集与闽南语、闽南文化相关的剪报,闽南语中古老的词汇、特有的发音,传统的闽南民俗节俗、独特的闽南建筑风格,独有的闽南戏曲艺术,都让她感到无比亲切、自豪和骄傲。




 楼主| 发表于 2024-6-26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闽南语不仅是历史脉络下的文化宝藏,更承载着你我独一无二的生命记忆。然而,小时候阿公阿嬤口中再习以为常不过的闽南语,现今却正面临传承的危机。施荣鑫有感于年轻族群对于闽南文化的逐渐陌生,也遗憾自己从小感到温暖怀念的闽南语环境渐渐消失。

“烧个拳头母喔(热腾腾的拳头母喔)”,这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闽南语。小时候,他和玩伴总是特别期待下午三四点的叫卖声,一听到“烧个拳头母喔”,就会跑出去买来吃。而到了初中,卖拳头母的叔叔就不常出现了,现在更是连叫卖拳头母的商贩都少了。




施荣鑫还提到本地人口流失对闽南语的影响,”越来越多闽南人往外流,在异地扎根,失去了说闽南语的环境,“怎么样去帮助在外打拼的闽南人,还有他们的孩子,学会讲闽南语,这也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表妹表弟回来家里,我都叫他们一定要跟我说闽南语”,他希望他们多听多讲,慢慢地有一天就会听会说了。“我也希望有一天回家,还能再次听到‘烧个拳头母喔’”。

现场互动


听了几位分享嘉宾的故事,在座观众或是被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唏嘘不已,或是遗憾新世代讲闽南语的比例愈来愈低;或是感叹乡音带给自己的特殊情感。现场氛围热烈而温暖,大家在这个空间里畅所欲言,表达着对闽南语的喜爱。

来自泉州鲤城区的杨诗琪谈到自己是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不太会说闽南语,在泉州做田野调查时发现,泉州各区乡镇的闽南语腔调都有所不同,“闽南语作为我们一直想要传承或发扬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好像在自己内部无法进行联通”,特别是在泉港,她都听不太明白老人家说的闽南语。“我就在思考,闽南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是否要有普适性?”







来自永春的林纪波觉得闽南语对于闽南人来说,不仅是语言工具,也是一种身份认同,但是随着人口迁徙及生活环境等问题,这种身份认同似乎逐渐在消失。

而对于杨诗琪提到的闽南语腔调问题,他认为其实闽南语腔调的差异并没有特别大,腔调不同是不可避免的,多说多交流,可能刚开始只能听懂三四成,慢慢地,或许就能听懂五六成了。“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把闽南语当成自己的母语。”谢毅祺补充道。



在沙龙的最后,还进行了闽南语趣味游戏互动“你说我猜”“我爱记歌词”。


“我会觉得说,闽南语是我们想对抗时间流逝所留下来的珍宝”,来自南安的朋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要说到功能性,当我们跟闽南一些比较年老的长辈交流,那闽南语其实就成了一个工具,年轻人用闽南语沟通更能跟长辈传递感情,形成一个语言上的联系。“对于闽南年轻人而言,与其说是传承闽南语,不如说大家更想先把它留下来。”

一种语言如果没人说,就会逐渐消失、死去,想要维持语言的强度与生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日常生活开口说、更要跟孩子说。

大人将闽南语传承给孩子,不仅仅是给予下一代一个语言工具而已,更是为了把闽南这片土地、把家族的文化传给下一代。

希望大家能与说闽同行,不要让闽南语仅仅存留于你我这一代的回忆里,而是在新一代的口中延续活力,让母语永远年轻。


说闽五周年沙龙分享会到此便圆满结束了,特别感谢曾南逸教授、许彬彬教授远道而来,与大家一同探讨闽南语的古与今;谢谢鑫诚、宝龙倾囊相授、分享他们的见解;谢谢毅祺先生、苏玲钰老师、灯柿、荣鑫给大家讲述他们和闽南语的童年故事;当然也非常感谢来参与沙龙的各位朋友!

期待下一次相聚,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9-13 23:55 , Processed in 0.05431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