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245|回复: 1

从《沪明往事》看沪明情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11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22年12月29日,由ZG福建SW宣传部、ZG上海SW宣传部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ZG三明SW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共同制作的新闻纪录片《沪明往事》正式上线。这是加快推进沪闽文化交流和沪明对口合作的具体成果,也是一部展示沪闽、沪明交流历史的新闻纪录片。

沙溪河畔,黄浦江边。两个地理坐标间,横跨60多年的时间轴,浓缩的是一段激情昂扬的岁月,一份两地相融的深情,一座工业新城的崛起。大家观看纪录片《沪明往事》,无不感叹并为之动容。

八方支援 共建三明这片热土
何亮亮

观看三集纪录片《沪明往事》,为之激动,为之感佩。片子拍得好,好在提供了当代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容易接受的视频,再现了三明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包括上海在内的各地支援三明建设的历史,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叙述资源。

当然,作为曾经的三明人、三钢人,我的感受也是特别的。1970年底,19岁的我从武夷山下的顺昌农村招工来到三明。在此之前,我知道三明这个地方,但是具体的情况并不了解。来到三明,进入钢铁厂,从此作为三钢人,在三明生活了近10年。

三明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我出生在上海,小学二年级随父母移居福州,父亲是作为上海电影系统的一名专业电影人,根据当时的支内政策,由组织分配来到福州。福州居民大部分是本地人,说福州话,当然在学校、机关是说普通话。来到三明之后,不仅三钢,整个三明,人们都说普通话,本地虽然也有方言,但属于小众语言,因为三明的大部分人口,来自全省各地,来自全国各地,人们只能用普通话作为交流的语言。这是福建特有甚至南方少有的,由各地建设者构成主要人口的“移民城市”。几年前我在广东一个核电站参观,和一位工程师交谈,聊起各自的老家,他说自己是三明人,让我有些吃惊和意外,其实他的父母都来自上海,而他是三明出生的,自然就是三明人。这就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为自己出生地自豪的身份认同。

在三钢,我最早进入的轧钢车间主任和老工人都是上海人,我和他们说上海话。我和妻子相识于三钢,岳父是来自上海的老工人,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上海钢铁工业支援三明的细节以及老工人爱厂如家的感情。我的女儿出生在三明,虽然不到两岁就离开了,但出于更多了解出生地的愿望,前几年和法国丈夫一起来到三明,我向他们简要介绍了三明与众不同的历史和文化特点。

当年在休息的日子,出了工厂,进入三明的市区,其实当时列东、列西和城关街区,不过是县城的规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街上到处能听到上海话,后来了解到1958年之后,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多家上海的工厂迁入三明。《沪明往事》对此作了详细深入的叙述。

1979年离开三明前夕,有一次在列东街头,意外看到卖“油墩子”(一种上海点心)的摊位,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全厂由上海迁来的三明纺织厂,正处在改革调整之际,一些工人为了增加收入,在街头售卖上海点心。我品尝着熟悉的风味,也感觉到这个城市的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后来我才逐渐了解到,作为中国最大城市和经济中心的上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ZY的统一部署下,多达百万的上海人奔赴全国各地,支援内地建设,这段历史充分反映了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各地支援了上海,上海也支援了各地,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是上海对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贡献。

《沪明往事》不仅为上海三明之间的互动留下了珍贵的资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其意义不同凡响。


发表于 2023-5-1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傍上大款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25 16:46 , Processed in 0.0501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