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做好新时代的“大先生” 研制航空发动机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接力工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全身心投入。在培养人才上,尹泽勇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他对学生及团队成员的“严格”要求很出名。在他看来,“科研工作必须求真务实”“没有共产党员实事求是的作风,就没有中国航空发动机的今天”……他曾对自己的博士生写道:“做人需大智若愚,做事需严慎细实,做学问需潜研精思”。对于提交给他审阅的技术报告和学术论文,他必定反复阅读、认真修改,常常数易其稿,直到完全符合要求。在科研工作中,他要求团队成员及学生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也不姑息他们的任何疏忽懈怠,要求大家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他注重在一线科技实践中锤炼学生及团队中的年轻人,对自己也如此要求。航空发动机成功研发的背后是大量的计算分析与试验验证,他常常带领学生、团队成员和下属奔波于设计室、试制厂、试验室及试飞现场,与他们一起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增长学识。他特别看重在航空发动机科学技术前沿问题中培养学生,带领团队挑战国际前沿新问题、难问题、大问题。他常说,面对这样的问题,难分先生与学生,也不要盲从国内外权威,大家都是未知领域的探索者,应当一起开拓思路、放飞思想、互相启发、携手前行。他与团队师生一起开展新型高超声速组合动力、全复合材料发动机及智能发动机研究,既与国内外一线专家学者积极交流,又激励大家敢于创新,不要迷信权威。他关爱学生的生活,在学生的实习实践、学术交流、去向选择、家庭生活上都努力给予帮助。 任职厦大,他用学校所给的酬金设立“积薪奖学金”,奖励本科生和研究生。以“积薪”之名,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如积薪后来居上;同时以此诚邀更多校友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捐资助学,希望做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他尽心尽力,鼓舞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激励他们埋头苦干,争当空天领域创新人才。 
一往无前,书写南强航空梦 航空事业需要久久为功的定力,没有情怀是干不长久的。 厦门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历经时代变迁和历史洗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以艾兴、阙端麟、陈一坚、闵桂荣、张启先等院士为代表的校友为推进中国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尹泽勇担任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院长。他与院领导班子一起,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年轻团队,以“空天报国”为使命和担当,坚持顶天立地的办学方针和共建合作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朝着一流航空航天学院的目标迈进。 按学校办学及科研方针,航空航天学院师生共同努力,发挥学院多个学科融合特色,整合学院各方力量,按照“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转化”的思路,加强创新平台与科研队伍建设。以“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为切入,学院科研教学努力与政企需求协同发展,与中国航发集团、航空工业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以及航天科技集团等大型央企加强战略合作,助力学院发展为教育部先进航空发动机2011协同创新中心理事单位、国防科技工业航空发动机创新中心成员单位、国防科技创新中心高速推进分中心、福建省新型先进空天动力工程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院积极主动服务并承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重点项目,在“两机”重大专项、“某国防基础加强”重点项目等高端计划中占一席之地。尹泽勇通过“院长基金”机制鼓励、吸引并支持学院年轻优秀学者大胆开展空天核心技术攻关,迅速推动学院一流科研队伍成长、一流成果产出和一流人才培养。几年来,航空航天学院引育近10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建立9个省级科研平台,科研经费翻两番,“嘉庚一号”火箭、“南强一号”固定翼无人机、“翔安一号”自转旋翼机、160kgf涡喷发动机等重大科研成果相继涌现。相关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 成绩的背后,凝聚着艰辛的汗水和辛苦的付出。近八年来,他与航空航天学院教职员工一起,频繁奔波于东南西北各地的院校厂所,协同各方力量促进学院发展。某次为了尽快确定学院研究项目及尽快引进人才,他在原定繁忙行程中安排南辕北辙的绕道,将原本北京至上海的直飞航班,调整为经厦门中转,挤出在厦门高崎机场候机的一个多小时,与团队成员在T3航站楼的接机大厅汇合,听取情况汇报,指导解决问题,随后又返身再次登机飞赴上海。就是这样,用争分夺秒的方式,他传达给团队每一个成员,什么是拼搏奋斗,什么是真正的事业情怀。 几年来,在学校学院共同努力,兄弟单位及各级机关大力支持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正努力奋进,向全国五十余所同类院校前列方阵的目标前进。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尹泽勇院长动情地写下:“自强不息,腾空飞天乃旧业维新;止于至善,勤学深研当后来居上。”这是他对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事业发展的殷殷期盼,也是他一生“空天报国”梦想的“南强”体现。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现场,尹泽勇获“终身奉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