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广州区域创新亮点纷呈,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引擎 《报告》指出,广州区域创新亮点纷呈,合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引擎。 2021年,南沙首次推动实施重点领域科技计划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新兴高科技领域,资助科技项目金额达5161万元。 截至2021年,黄埔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2家,占广州市的47%;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2家,占广州市的75%。 番禺依托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引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智核”。2021年,新成立了广州大学城·中关村青创汇,大学城大力引入中关村培育创新型企业的经验,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电子信息等领域,致力于孵化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项目,总投资3.2亿元,打造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国家级孵化器。 2021年,白云区以民营科技园为抓手,出台民营科技园“十条”、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 广州应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 《报告》指出,广州应大胆谋划战略前沿领域,推进创新型城市发展。 《报告》指出,广州要积极谋划量子信息、海洋科技、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探索建设量子信息产业园,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做强做优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要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力争实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要持续优化创新发展大环境,不断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培育壮大中小企业。 广州应从三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指出,广州应从三方面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集中优势资源,实施攻关计划。加强统筹协调,优化顶层设计,强化战略引领。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瓶颈,设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持续攻关,加强各类计划的有效衔接,消除各类信息隔离、以邻为壑、部门争利的不良现象,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产业云图梳理的基础上,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产业进行定向突破,加强各类资源整合,加大优秀人才集聚,突出集成电路(IC)、AI、生物医药等领域急需,采取重大工程联合攻关形式,精准实施“卡脖子”攻关计划。建立重点行业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和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例如,建立生物技术联席会议协调机制,成立广州生物技术战略咨询委员会等。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强国际竞争力。一是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准确认识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把握其阶段性特征并推动创新网络形成,变革发展动力,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营造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世界科技及产业的合作交流并力争协同发展,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二是夯实创新基础,强化产业创新体系。同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加快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研究突破,逐步缓解并最终解决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问题。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机制,注重发展前沿技术与产品,如无人驾驶汽车、增材制造、生物技术、量子计算与通信等。加强5G、电力、海洋等装备的创新发展,获取并保持领先优势,推动部分领域技术领先,如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等。加快关键性基础性装备的发展,如高档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形成技术突破和领先。加快建立健全新兴产业行业标准体系,使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有法可依”“执法有据”。 激发市场活力,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据竞争性原则,布局建设一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运作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完善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鼓励和规范产业并购投资,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行“产学研用”合作和市场化的技术转移机制,对创新成果的评价转向实际产出和拓展应用,加大开放融合,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长板”,面向全球布局产业链。鼓励产业平台技术的国际合作研发与应用,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创新政策体系,根据行业技术特点推行差别化的政策管理。利用好全球科技成果、智力资源和高端人才,鼓励双向有序流动。 乐天智谷 国际智能科技创新谷 乐天智谷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2019年广州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科韵南路与新滘东路交界处,区域所在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琶洲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支点。 园区以人工智能、5G技术、数字经济、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孵化服务和资源协同对接服务,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资源共享、共融、互生。 “粤港澳青创湾”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青创湾基地)于2018年9月开始在海珠区委统战部、区科工商信局的指导下筹建,由澳门青年领袖周王安先生发起,整合广州、深圳及港澳台地区30多个社团与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及密切协作关系,汇聚了包含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服务、智能科技产业、新商业社群运营的各领域的核心优势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