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传入厦门后,又与厦门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骑楼街市。连廊连柱,立面同意,连续完整,具有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二层以上的拱券与雕花镌刻着南洋马尼拉的风情,廊柱顶端蜿蜒的卷草纹则流淌着伊斯兰艺术的韵律。受闽南当地传统木雕技艺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堆满了浮雕图案。在外观上,花窗、砖雕、牌坊能直观解读中国建筑语言的独到魅力;随处可见历史斑驳的灰白墙上,深深浅浅地印刻着中国传统的灰雕艺术。而其“前高后低”的格局,便于阻挡海风。每一处装饰细部,无不在诉说着海洋文化与闽南本土智慧的融合。此外还融入多种功能,成为集遮阳避雨的实用性、前店后坊的商业性、和谐共享的公共性以及浓郁鲜活的生活性等于一体的独特建筑形式。作为厦门近代风貌建筑DB,目前老市区仍有十几条老街留存骑楼。  中山路骑楼。梁燕兰 摄 一半历史,一半当代 如今,厦门骑楼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巧思的改造既尊重了建筑原有肌理,又为其注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历史与时代的“双向奔赴”,让骑楼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成为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历史建筑与人文景观的共生,正是厦门骑楼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思明西路64号,始建于1935年的民主大厦,是当时厦门最高的建筑之一。初时经营厦大旅社,是民国厦门五大旅社之一。1941年,爱国志士汪鲲、苏群英在这里成功刺杀日方在厦门的最高指挥人员泽重信,极大鼓舞了抗战的士气。1945年10月3日,当时的厦门ZF在此处接受日军投降,完成厦门市的接管。这座见证时代变迁的老建筑如今化身为仧美术馆的栖居之所,成为厦门热门的艺术交流空间,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仧美术馆。梁燕兰 摄 在思明东、西、南、北路交汇处,思明电影院安静矗立,它不仅见证着鹭岛百年变迁,更浓缩了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光影回忆。建成近百年来,一直是厦门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厦门当今唯一保留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老电影院。思明电影院的前身是厦门知名华侨曾国办、曾国聪兄弟投资兴建的思明戏院。20世纪30年代,归厦华侨常聚于此,因而又被称为“华侨俱乐部”。1952年,思明戏院改名为思明电影院。此后,思明电影院紧贴时代发展脉搏,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飞速的发展。如今,它成为目前厦门市电影行业中仅存的持续运营的国有文化服务场所,依然活跃在市民文化生活当中。很多人的电影启蒙就是在思明电影院开始的,在思明电影院观影体验成为许多厦门人难忘的记忆。  思明电影院。梁燕兰 摄 在中山路西端,厦门华侨银行一楼的侨批展厅,则用另一种形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是“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南洋钱,唐山福”,浪迹海外的闽侨具有赡家传统,华侨银行就是专为他们办理家属汇款业务的银行机构。一封薄批,几句嘱言,深藏了数不清的思念、辛酸和苦痛。对侨眷来说,侨汇不仅是赡家费用,也是海外亲人平安的信号。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该银行现仍保持其原有风貌,成为游客理解厦门侨乡文化的生动窗口。  华侨银行一楼的侨批展厅。梁燕兰 摄 一半商业,一半烟火 游走在骑楼街巷,追忆厦门古早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遍布生活痕迹、略显年代感的骑楼盛满了老厦门的“柴米油盐”。 骑楼下,街巷口阿公们喝茶聊天,阿嫲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商铺时不时传出闽南语的吆喝声。生活的温馨与力量藏在骑楼下,这儿有着最地道、最浓烈的厦门人情味…… 中山路附近,藏在廊下的老旧商铺数不胜数。开元路上的亚本麦奶,3代人陆续接手,就这样卖了70多年……深受游客喜爱的思北佘阿姨花生汤,从挑着担子摆摊到开店,老板娘从公公的手中接过这项“家族生意”,现如今,也已经走了30多个年头。  亚本麦奶花生汤。图源:厦门好料 沿着骑楼廊道行走,香气指引着人们行走的方向。1980烧肉粽店内,沙茶面和烧肉粽搭配扁食汤,香气浓郁;叶氏麻糍口感软糯,花生、芝麻等配料唇齿留香,是厦门人喝功夫茶的传统茶配。漫步骑楼下,常能看到小店门口摆着“茶桌仔”,三三两两的人们围坐品茶话仙……这些日常烟火中藏着厦门人的精神密码:从容豁达,却也认真坚持、精益求精。 老字号与新业态正在骑楼进行着奇妙的“时空对话”。旷野茶文化馆作为厦门首家非遗传承文化复合茶空间,将新中式茶饮、厦门非遗文化、歌仔戏表演等融合其中,为古老的茶文化注入了时代生命力。 百年骑楼,是建筑的瑰宝,也承载着生活百态。它包容着老字号的坚守与创新,也迎接着八方来客的好奇与探寻。当传统商号学会在历史纵深中寻找创新密码,当老店懂得在商业逻辑中注入人文温度,这些老字号便成为照亮城市未来的文化灯塔,在岁月长河中持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中山路。林晞华 摄 潮声依旧,骑楼新生 在厦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过去与未来永远在对话 我们不妨放慢脚步 触摸那些斑驳的廊柱 聆听海风中的故事 感受百年风华的魅力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厦门晚报社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