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315|回复: 3

厦门公民科普素质全省首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6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9月12日,厦门百年中山路步行街,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学派对”:平日里游人如织的商业街区,空降了“玉兔号”月球车模型、方程式赛车和军事投弹无人机。孩子们戴上VR眼镜,瞬间“潜入”深海探索虚拟世界;青年人坐进模拟器,体验赛车风驰电掣的快感;机器人在足球场上激烈拼抢,机甲大师在赛场上激烈比武 。
  这场融合了前沿科技、互动体验与科普服务的科学盛宴,是2025年厦门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现场,本次活动由市科协、SW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思明区ZF等25个单位联合主办。
  去年12月25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将“科普日”提升为“科普月”,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 。今年,正是首个法定“科普月”的开局之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市 科 协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科普日到科普月,持续性的“科普盛宴”,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展示,更是厦门多年来系统性构建“大科普”格局的一次集中呈现,在活动的参与互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厦门探索实践全民科普新生态的清晰脉络。
  深耕沃土
  让科学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城市的创新未来,根植在青少年心中。在厦门,科学的种子不仅被播撒,更被精心浇灌,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4年,在第38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来自厦门一中的陈泽齐同学斩获了分量最重的“中国科协 主 席奖”,这是厦门科技少年时隔10年再次摘得该项殊荣。而在日前结束的第20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厦门选手一举夺得5金7银12铜,金奖和银奖数分别占全省的83%和55%,创下历史最好水平 。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并非偶然。它源于厦门充满温度的科教生态系统。
  在9月12日的主场活动上,一个温暖的场景打动了许多人:厦门市科协会同《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共同发起“知识就是力量・与科学家同行鹭岛计划”,鼓励青少年通过写信的方式与科学家交流,可以想象:当科学家亲切地回应一个孩子的科学梦想时,传递科学家精神的火炬,便在无形中完成了交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谢素原在现场表示:“科普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播出去,更要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敢于实验、敢于创新,这才是创新的真正起点。”
  实际上,厦门科学普及人文关怀的缩影,背后是强大的制度保障。近年来,厦门市科协与市教育局联合组建了“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一个由517位专家组成的“最强天团”。其中,郑兰荪、戴民汉、郑南峰等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担任市级中小学科学教育总顾问。去年,全市已有315位专家从库中走出,受聘成为中小学的“科学副校长”,他们参与制定学校科学教育规划,培训科学教师,将最前沿的科研视野直接带入校园。
  与此同时,厦门正努力打破学校的“围墙”。通过“馆校合作”共建科普课堂的模式,全市80多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和4家高校科协,已与200多所中小学签订协议。GJ重点实验室、科技馆、植物园乃至企业的生产研发中心,都成为了孩子们的“实景课堂”,政策的支持助力将科学教育融入社会肌理的方方面面。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民共享
  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
  如果说青少年是科普的未来,那么广大市民就是科普的根基。厦门的“大科普”格局,致力于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让全民可感可触可享。
  目前,厦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17.7%,稳居福建省首位。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日益完善的科普公共服务网络。
  今年中山路主场活动的“科普奇妙市集”便是这个网络的一个集中体现——从厦门科技馆、厦门大学,到各类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30余家单位带来了100多个互动项目,覆盖健康、自然、法律等多个领域,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前沿科普内容,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送到市民身边。
  这种“零距离”的科普体验,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记者了解到,厦门正着力构建一个“30分钟科普服务圈”。实现这一目标,厦门有着广泛的基础:遍布全市的85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8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20家市级科普大学和420座科普画廊,都是厦门“大科普”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这些科普阵地的高质量运行,厦门市科协在今年4月发布全市首个科普教育基地地方标准,从制度上推动科普服务的标准化与专业化发展 。
  “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上,厦门“科普增值服务AI智能体平台”系统全国首发,通过AI赋能,打造了一个“科普+AI+教育”的智能生态,让科学知识更生动、更智能地贴近青少年生活。
  不仅如此,厦门科普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作为厦门科普工作的金字招牌,在全国40个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成为海洋科普的全国性品牌。厦门还建立起标准化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体系,涵盖三大系列52项品牌赛事,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
  从线下遍布的实体阵地,到线上无处不在的数字资源,厦门正在将科普服务织成一张细密的网,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厚植土壤
  科普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厦门,科普不仅是一项提升公民素质的公益事业,更被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一个极具厦门特色的探索,是将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设计规范化、专业化的科普实践线路,我们目前已推出研学线路500余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厦门整合丰富的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大力推动“科普研学”产业化,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青少年科普研学首选目的地”。
  2024年,全市各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近5000场,总接待量超70万人次。科普正在成为厦门一张独特的文旅新名片。这种以市场为牵引的模式,也让“厦门样板”开始走向全国。依托成熟的运营经验,厦门科技馆的“足迹”已覆盖青岛、上海等30多个城市,成功实现了科普模式的对外输出。
  更重要的是,厦门的科普工作始终与城市的核心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围绕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级科协组织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科学土壤。
  据介绍,2025年,厦门以“生态文明、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围绕科普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等方面推进市域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同时,《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将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批赛事
  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 创新精神浓厚
  “这款轮椅搭载了计算模块和相机、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可实现自动驾驶,具备人机语音交互功能,是校园生活的好助手。”厦门市华师希平双语学校高三学生吴恩泽凭借智能轮椅项目,获得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吴恩泽说,项目灵感来自好友生病坐轮椅又没人推的难题。这是厦门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力迸发的生动缩影。第二十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共评出金奖56件、银奖161件、铜奖312件,其中厦门选手获得5金7银12铜,金奖比例占全省80%以上,获奖作品涵盖智能交通、医疗辅助等领域。
  打造科技“擂台”,让青少年唱主角,激励孩子们将所思所想变成可感可触的现实作品,并在比赛交流中提高科学素养,厚植创新精神。近年来,市科协会同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多部门,全力打造标准化竞赛体系,致力于塑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竞赛品牌。目前,我市已成功建立起以三大系列(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为主的52项青少年科技品牌赛事,全市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各类青少年科技竞赛,形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5年来参赛选手累计获得约600项省级以上奖项。其中,2025年第40届省级创新大赛,厦门参赛队共获得一、二、三等奖63项、卢嘉锡科学教育基金会专项奖7项、贤銮科学教育基金会专项奖10项。其中,分量最重、占比最高的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获送国赛项目数、一等奖金牌数量和奖牌总数均居全省首位

 楼主| 发表于 2025-9-16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支队伍
  院士担任教育总顾问 选聘315名科学副校长
  “科普讲座上,当我展示植物奇妙世界时,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互动环节小手举得高高的,问题一个接一个,那股子好奇劲儿特别打动我。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科普的力量。”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厦门大学植物学博士何恩铭是厦门市龙湫亭实验学校和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的科学副校长。
  近年来,市科协充分挖掘各级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以及高校科协的深厚资源,牵头组建了“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人才。截至目前,市区两级已成功搭建7个中小学科学顾问专家库,入库专家达517位。其中,市级专家库中,80%以上拥有研究生学历和高级技术职称,更有郑兰荪、戴民汉和郑南峰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市级中小学科学教育总顾问。全市400余所中小学从专家库成功选聘315位科学副校长,他们正以专业的力量推动学校科学教育迈向新高度。
  一众阵地
  从陆地到海洋 科普处处可为
  “老师讲解实际案例时,从我们高中学习的课内知识出发,延伸介绍海洋固碳、储碳的强大能力,让我深入了解海洋科考船与海洋科考的重要意义。”这是厦门一中高一(11)班学生蔡宇涛在参加“嘉庚号”海洋大讲堂海洋科普系列活动时的感想。
  近年来,厦门科普阵地建设百花齐放,从陆地到海上,到处都可以是为孩子们充电赋能的科普课堂。我市统筹协调市级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企业生产线及研发中心等众多具备科普功能的机构,将其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这些场所全部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共同构建起社会化科普课堂,让青少年能够在更加广泛、多元的场景中接触科学、学习科学。目前,全市已有81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4家高校科协与200多所中小学校达成合作协议,携手共建科普课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各级科协通过组织开展科普研学、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科技制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科普阵地活起来、火起来。目前我市已针对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打造了“嘉庚号”海上大讲堂、重点实验室科普探秘、环球自然日、自然笔记等特色青少年科普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丰富多样、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10-11 21:34 , Processed in 0.0434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