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岛西南隅,一弯碧水如玉带蜿蜒,串联起现代都市的繁华与自然生态的静谧。
筼筜湖,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人工湖泊,曾以“筼筜渔火”点亮海上丝绸之路的夜色,历经围海造田的沧桑,又在生态文明的春风中重获新生。
如今的筼筜湖,不仅是厦门的“城市绿肺”,更是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典范,见证着一座城市与自然共生的智慧。

一、历史长河中的明珠筼筜湖原名筼筜港,曾是厦门岛的天然良港。
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这里“帆樯林立,渔火通明”,每逢夜幕降临,千帆归港,灯火与星月交辉,形成“筼筜渔火”的胜景,位列厦门旧“老八景”之首。
20世纪70年代,为拓展城市空间,厦门筑起1700米西堤,筼筜港就此成为内湖。
然而,工业化的浪潮与人口激增,让这片水域一度沦为“臭水湖”:
污水横流、垃 圾堆积、鱼虾绝迹,白鹭远遁,生态警报拉响。

二、生态修复的典范1988年3月,时任厦门SWCW、常务副SZ的LD同志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拉开了筼筜湖治理的序幕。
36年来,厦门历届ZF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韧劲,累计投入超19亿元,完成五期综合治理:
法治护航:
颁布《筼筜湖管理办法》等法规,建立湖长制与市民共治机制,实现“共抓大保护”;
科技赋能:
采用生态清淤、红树林种植、智能监测等技术,2023年完成94万立方米清淤,水体透明度提升至2米;

生物复兴:
重建红树林湿地2.6万平方米,引入中华鲎、栗喉蜂虎等珍稀物种,鸟类从30余种增至95种,鱼类恢复至63种。
如今的筼筜湖,水质达到Ⅳ类标准,成为城市湿地公园的典范。
湖心白鹭洲上,400只荷兰广场鸽与白鹭共舞,红树林间弹涂鱼跃动,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三、城市会客厅的蝶变筼筜湖的蜕变,催生了厦门“城市会客厅”的璀璨新生:
景观之韵:
环湖1.5平方公里带状公园内,白鹭女神雕塑沐风而立,环湖步道串联起钢琴广场、水上迷宫,四季繁花似锦。
夜幕降临,灯光秀与筼筜夜色交融,演绎着“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幻境;
文化之魂:
作为“筼筜渔火”历史文脉的延续,湖畔举办龙舟赛、国际赛艇赛事,传统与现代在此共鸣。
2023年,筼筜湖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论坛典型案例,向世界讲述中国生态故事;
经济之脉:
生态红利催生高端产业集聚,湖滨南路崛起厦门金融中心,环湖地块吸引世界500强总部入驻,昔日的“污染区”变身“城市CBD”。

四、未来发展的蓝图面向“十四五”,筼筜湖治理再启新篇:
智慧治水:
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测水质、生物多样性,探索“水下森林”生态修复新模式;
全域联动:
与厦门全域生态修复工程衔接,打造“筼筜湖-厦门湾”生态廊道,串联鼓浪屿、五缘湾等明珠;
人文赋能:
规划筼筜湖生态博物馆,深挖“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基因,建设国际滨水休闲目的地。

结语:碧水长流映初心筼筜湖的治理史,是一部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
从“靠水吃水”到“以水兴城”,从“人进湖退”到“人湖共生”,厦门以筼筜湖为镜,映照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念。
正如湖畔镌刻的题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座城市的治水智慧,正为全球城市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当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一个民族对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