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581|回复: 10

福建首个有大科学平台、大科学计划、大科学装置城市-厦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9 14:40 编辑

【大平台、大装置及大项目】
能源材料:智慧储能大科学装置,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园30亿,已动工;
生物医药: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入选2024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生物医药:VZV-7D水痘疫苗Ⅲ期临床试验
电子:新增GJ级重大攻关项目近2亿元,横向经费5776万
海洋:鹭江创新实验室15亿,已获批并成为崂山GJ实验室鹭江研究院
航空:2025成都航空航天赛道重要投资项目:四川研究院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  
航空:“Dragonfly-Ev200”50%缩比eVTOL验证机试飞成功
考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2025年1月2日厦门市翔安区集中开工的14个重大产业项目:
1、火炬智能制造产业园五期
2、厦门港翔安港区1#-5#集装箱泊位工程"
3、厦门翔安机场山东航空综保及维修工程
4、福建省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15亿)
5、翔南片区智慧储能装置及产业配套基地(30亿)
6、全磊光电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研发及产业化"
7、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创新实验室(二期)(4.33亿)
8、维优医疗康复器械产业园
9、海洋创新产业园(二期);
10、厦门新机场供油工程
11、厦门海关工作犬驯养基地
12、空港快线基地
13、空管晋江金井导航台(为翔安机场航班提供导航服务)
14、空管天气雷达站透水平台项目(实时监测机场周边的天气状况)
and  厦门大学小鼠资源库正在招标(5亿)
智慧储能装置及产业配套基地(30亿)
# ~+ |/ H. ?: w5 p4 j7 x0 I
项目位于翔安南部片区启动区C片区,项目包括嘉庚实验室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地设施、厦门科学城未来产业创新基地及周边市政配套道路等工程。总投资约30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5.8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7.6万平方米。
项目以“科创”为核心,聚焦智慧储能领域,致力于解决能源材料安全与效率等关键问题。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应用,打造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专精特新科研设施,有望缩短企业产品迭代周期,推动储能产业创新升级。
9 m9 F( a" U5 R; G3 M
此项目的落地,不仅填补了福建省在大科学装置方面的空白,更引领了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新潮流。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智慧储能为核心的完整产业链,涵盖储能材料研究、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多个环节,为翔南片区及厦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9 14:17 编辑

为全面提升服务区域发展和GJ战略能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4年12月,厦门大学已向各学院、科研平台发出通知,以学校校园与翔安南部片区作为项目验证场景,征集科技成果场景验证项目,推动科技成果项目场景验证工作。目前已收到来自航空航天学院的“循环轨道流水线式DR透射成像平扫装置”、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的“芯片级药物安全评估微系统与装备”、化学化工学院的“细胞与基因治疗用转染试剂”和环境与生态学院的“城市水循环利用与水质安全保障技术和设备体系”等学院项目。

结合翔安南部片区场景创新促进平台建设工作,学校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环厦大科技创新圈”建设工作。嘉庚和翔安创新实验室累计开展科技产业化项目近200个、营收近200亿元,最近新增建设省海洋创新实验室(鹭江创新实验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9 14:19 编辑

厦门市竞逐“低空蓝海”


日前,由厦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腾希航空”)研发的“Dragonfly-Ev200”50%缩比eVTOL验证机试飞成功。这款机型是针对未来城市空中交通场景研制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用以满足城市内、城际的短途空中出行需求,可将2小时的车程缩短至20分钟左右。

成立于2022年的腾希航空是福建省首家研发制造eVTOL的高科技企业。“我们从成立之初就进军eVTOL领域,核心团队来自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无人机实验室,深耕相关研究领域10余年。做到全尺寸,光生产成本就需要五六千万元。”腾希航空副总经理杨江波介绍,近日试飞成功的50%缩比eVTOL验证机,具有内嵌的升力风扇和倾转涵道设计,既提高了飞机续航能力,又能让飞行更安全舒适,公司计划在今年制造出全尺寸的样机,并逐步向民航局申请适航取证工作。
由于低空飞行对电池的综合性能要求较高,因此,eVTOL的规模化生产应用,让市场对锂电子电解液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厦门移动是厦门低空安全技术创新联合体(下称‘联合体’)的一员,这个团队因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场景而组建,并不断成熟。”联合体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该联合体由厦门城市大脑建设运营有限公司牵头,成员包括中航科创厦门有限公司、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等,旨在以鼓浪屿无人机医疗运输场景为牵引,探索具有厦门特色的低空经济模式。

产学研融合方面,1月4日,厦门路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组建“低空经济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将聚焦低空产业动态研究、智能交通管理和专业人才培养等多个关键领域,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一系列低空经济关键平台体系,拓展低空经济创新应用。

此外,助力低空经济“高飞”,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关键。厦门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副教授吴了泥认为,“厦门发展低空经济一方面可以借助自身区位优势,建立海上低空经济试验区,充分发挥海上配送优势,拓展从物流到载人的新应用场景;另一方面,应用好厦门作为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基地的优势,建立专业的飞机运维公司,发力飞行服务赛道”。
2024年11月12日,厦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腾希航空)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上大放异彩,展出的两款明星产品——“倾转涵道eVTOL”Dragonfly-EV2000和“空中三蹦子”TX-G500无人自转旋翼机,吸引了众多目光。
今年2月,厦门大学四川研究院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项目宣布落地成都。项目将依托研究院科研技术优势,建设TX-G500人影无人机等中大型无人机生产、组装、测试、适航、飞行服务及运营中试基地,后期启动大型无人机建设、无人航空测试、空管服务保障等上下游产业链配套,进一步推进成都市低空制造技术创新。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9 14:23 编辑

鹭岛氢能:PEM制氢2024年“桂冠“

目前国内市场PEM电解槽企业已超50家。从公开可查的中标量和签订订单来看,2024年鹭岛氢能以2.1MW居首位,长春绿动、阳光氢能各自签单2MW,位居第二,派瑞氢能可查签单量为1.25MW,位居第四,氢器时代位居第五,氢盛能源以0.05MW之差居第六位。

2024年,鹭岛氢能开始了自己的市场化拓展之路:

2024年5月7日,鹭岛氢能100标方PEM电解槽已由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提供商-国富氢能完成集成调试并发往新疆制氢加氢站点。
截至2024年5月,鹭岛氢能已累计获得电解槽各类订单突破20MW。

2024年下半年,鹭岛氢能连续中标了多家央企PEM电解槽订单。

2024年10月18日,鹭岛氢能中标了中海油MW级PEM电解槽加工项目。

2024年12月22日,鹭岛中标了嘉庚创新实验室5MW碱性-质子交换膜混联制氢系统项目MW级PEM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及配套系统。

2024年12月23日,鹭岛氢能进一步中标了中国能建20Nm3/h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试验装置应用示范项目制氢集成化撬装设备。

2024年12月,鹭岛氢能还中标了GJ能源集团国华投资(氢能公司)承担的“GJ重点研发计划”。“2024年,厦大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陶华冰带领团队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GJ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成功走向市场。”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D委SJ张荣DB带来好消息。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在新疆首个综合能源站,并于近期再度斩获8000万元新订单,标志着我国在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线路上实现了全链条自主研发,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并获得市场认可。
2025年3月,招商局创投3亿资金注入,华商能源氢能业务升级,在能源与投资领域,近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华商能源(00206)与招商局创投(香港)有限公司签署股份认购协议,3.24 亿港元资金注入,为绿色能源,尤其是氢能领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日,厦门大学嘉庚创新实验室公布了两则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分别是:
1、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院士团队的科技项目《抗氧化高导电铜浆的产业化应用》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作价900万,投资厦门铜乐科技有限公司,成果转化持股比例90%。) a$ P7 v8 b9 P4 f6 _% m( q# e" Q
2、嘉庚创新实验室副主任张爱强教授团队的科技项目《新型太阳能电池制绒剂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所产出的科技成果及相关知识产权作价665万,投资厦门嘉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设立中),成果转化持股比例70%。
华商能源长期深耕能源领域,近年来将氢能业务作为核心发展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华商能源与嘉庚创新实验室的合作成果显著。嘉庚创新实验室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依托厦门大学化学等优势学科,在制氢技术与装备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
双方致力于大标方、高电流密度的制氢装备的研发与批量生产,通过创新电极、隔膜材料,优化电解槽结构,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逐步形成了电解水制氢产品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商业模式。

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成果不断涌现。2023 年 4 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 “厦门科学城嘉庚实验室创新论坛” 上,华商厦庚自主研制的 1000 标方碱性制氢装备正式发布。该产品突破传统设计,采用自主研发生产的高效三维纳米结构电极、新电堆结构,解决了流场温度场问题,能耗相较于传统电解槽降低了 10%,不仅适应可再生能源直接制氢,还大幅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此外,嘉庚创新实验室在制氢技术上取得多项关键突破。碱性电解水制氢项目电堆数据提前达到欧美发达GJ公布的 2026 年行业技术目标;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项目实现关键材料自给自足,性能指标具备国际竞争力;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制氢项目掌握了材料到系统的全产业链技术。在碱性和 PEM 电解水制氢领域,都研制出兆瓦级高性能工业制氢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双方共建的多功能电解水制氢装备漳州测试基地(12MW),是目前国内功率最大的电解水制氢测试基地之一。该测试基地的建成,使得电解水制氢装备的大规模验证成为可能,完善了制氢行业标准及产品验证机制,满足了行业发展所需。

https://bbs.netbig.top/thread-66909-1-1.html


 楼主| 发表于 2025-3-9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9 14:31 编辑

厦门大学高端科研平台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6.75亿)
2、空天深海极端环境大科学装置(筹)

【国际大科学计划】
1、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127亿)

【全国/GJ重点实验室】
1、表界面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2、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3、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
4、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
5、细胞应激生物学GJ重点实验室
6、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GJ重点实验室
7、微纳器件与先进封装1D1L重点实验室(筹)

【GJ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GJ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高端电子化学品GJ工程研究中心(原: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GJ工程实验室);
3、天然产物源靶向药物GJ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4、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GJ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5、海洋生物制备技术GJ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6、纳米材料制备技术GJ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GJ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GJ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1、GJ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2、GJ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GJ级协同创新中心】
1、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

【GJ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1、福建囼蛙海峡海洋生态系统GJ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法人单位】
1、嘉庚创新实验室(中国福建能源材料创新实验室,30亿+,争创GJ实验室)
2、翔安创新实验室(中国福建生物制品创新实验室,30亿+,建设中)
3、鹭江创新实验室(中国福建海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15亿+,崂山GJ实验室福建基地)



发表于 2025-3-9 15:1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科学城建设分成两块,一块在同安新城,一块建在翔安厦大校区附近。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1年髓系造血小分子调节剂潜在先导化合物转让金额1.15亿:https://std.xmu.edu.cn/_t1326/2021/1125/c14468a444347/page.htm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与国药集团迈新生物正式签约,共建智慧病理研究中心
2024年12月23日

12月19日,厦门大学-迈新生物智慧病理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在厦门大学思明校区顺利举行,双方携手开启智慧病理创新篇章,合力推动中国病理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签约仪式由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龚树丰主持。厦门大学D委CW、副校长尤延铖,科技处副处长冉广,信息学院院长向乔,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GJ研究院副院长李奇渊,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厦门大学-迈新生物智慧病理研究中心主任王连生(厦门大学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和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D委SJ、董事长兼九强生物副董事长、总经理梁红军,迈新生物运营副总经理林齐心、副总经理杨清海、副总经理王建民以及双方相关部门LD出席签约仪式。

仪式上,厦门大学D委CW、副校长尤延铖DB学校对迈新生物一行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对迈新在病理事业领域多年来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肯定与赞赏,并介绍了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特色和突出科研成果,此次与迈新生物的合作,是双方共同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希望双方能够以此为契机,深化合作内容,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D委SJ、董事长梁红军详细介绍了国药集团在医药健康领域的发展理念,高度评价厦门大学在生命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卓越贡献,强调校企合作对我国生物医药自主创新意义重大。迈新生物作为国药集团成员企业,将借助此次合作,聚焦前沿技术探索与应用转化,增强临床病理价值创造能力,切实解决行业痛点,提升病理服务价值。

厦门大学信息学院院长向乔在致辞中向与会嘉宾详细介绍了信息学院的基本情况,总结了学院多年以来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并对“厦门大学—迈新生物智慧病理研究中心”未来的合作领域及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望,希望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智慧病理创新技术的临床验证与应用普及,助力精准医疗发展。
签约仪式结束后,双方DB深入座谈,围绕病理行业的发展现状、智慧病理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规划、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此次合作,标志着厦门大学与迈新生物在智慧病理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推动病理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未来,双方将继续深耕,共同探索智慧病理诊断的新模式、新技术,助力我国的疾病诊断水平迈向新高度。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度中国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十大进展:

1、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合攻关“氮化镓基高铟组分红光材料及其Micro-LED器件技术”,并进一步与厦门未来显示研究院、天马微电子公司合作,共同研制出国际上第一块基于铟镓氮基红绿蓝Micro-LED芯片的1.63寸、像素密度达403PPI的TFT驱动全彩显示屏,完成了Micro-LED全彩显示方案的新技术验证。

2、十大技术进展还提到,我国“氮化镓基蓝光激光器关键技术取得产业化突破”,包括三安光电在内的多家企业推出了蓝光激光器产品。三安光电与厦门大学长期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双方联合研发的超8瓦大功率InGaN(氮化铟镓)蓝光激光器设计和制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市提升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实施方案(2024—2026年)》

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升国际科创水平赋能产业能级,高标准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筹建海洋创新实验室,策划建设空天深海极端环境等大型科研基础设施。优化先进技术应用市场和标准组织准入环境,建立与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高校、创新型领军企业的联系机制。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wfr=spider&for=pc;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14 11:55 编辑

      数十亿年前,海洋,孕育了地球最早的生命。
      数十亿年间,海洋,蕴藏了地球无数的秘密。
  海洋碳汇——海洋吸收和储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就是这无数个秘密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在当代地球生命生态面临气候变化挑战的时刻,早日摸清海洋碳汇的成因机制,发挥海洋负排放蕴含的巨大潜力,具有重大理论和产业意义。
  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焦念志及其团队围绕海洋负排放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微型生物碳泵”(MCP)原创理论,助力打造GJ战略科技力量,服务碳中和战略目标,领衔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面对严峻挑战,在这一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平台上,集合人类智慧,向海洋进军。

做世界科技前沿难题的解谜者
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不在陆地上,也不在大气中。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是海洋。  
海洋,储存了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是陆地碳库的20倍、大气碳库的50倍,更累计吸收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40%。无怪乎,科学家把海洋比作地球的“空调”。
海洋中溶解了大量的碳,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碳库巨大(约6500亿吨),可与大气CO2总碳量相媲美,14C测定表明海洋RDOC平均年龄可达4000—6000年,构成了海洋的长期储碳,然而RDOC库的成因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难题,被《自然》杂志文章称为“难解之谜(Enigma)”。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科学家们就展开了持续不断的探索。

解开谜题的曙光,在21世纪初出现在中国。解谜者,就是焦念志。
在焦念志眼中,海洋中真正的“巨人”,不是体长几十米的蓝鲸、鲸鲨,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
无垠的海洋,有无数个体极小、但数量极大的微生物。经过一系列研究,焦念志发现,它们拥有着决定人类命运乃至大部分生命的“巨人之力”——把活性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

基于此,焦念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框架,揭示了微型生物碳在海洋巨大碳库形成过程中的根本作用。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提出后,《科学》杂志将该理论评论为“巨大碳库的幕后推手”,引起全球学界关注。通过国际合作在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的生态模拟体系中进行的长周期实验证实,微型生物碳泵储碳机制不仅存在,而且效率极高。

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的提出,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持之以恒的研究和长期知识的积累。焦念志早在1991年就开始了海洋新生产力的研究,至今,这仍是为数不多的海洋储碳量化指标之一。在研究海洋碳汇的道路上,焦念志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在30年的时间里,两次获得GJ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以致用、服务GJ,是焦念志团队的坚定信念。

早在2011年,焦念志就向GJ发展改革委提交了《研发海洋碳汇,保障经济发展》的建议,获评“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一等奖,他和团队持续推动海洋碳汇研发。

2015年,zhongyang、GWY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海洋碳汇的有效机制,“十三五”GJ重点研发计划中支持了多项涉及海洋碳汇的项目。2023年,焦念志科研团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在海水养殖区/海上牧场开展基于微型生物碳泵、碳酸盐泵等“四泵集成”的海洋负排放生态工程新范式路线,持续以高校科研力量服务支撑GJ战略。

做国际大科学计划的领衔者

10月22日,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第三届开放科学大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这一由焦念志于2017年领衔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目前已得到33个GJ和地区科学家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多年来,我国科学家、高校积极参与了众多国际大科学计划,完成了项目分工,但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机会较少,亟须从“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有诸多启示。

努力获得国际科研话语权,首先基于科研创新实力——

我国在海洋领域具备先发优势,在海洋碳汇过程机制研究和负排放技术研发领域具有长期和扎实的科学基础,气候变化与全球人类息息相关……有了这些基础,在国际上发起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号召,也就获得了海洋碳汇领域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领衔做好国际大科学计划,也要深度联合国际科研力量——

海洋负排放大科学计划联合了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多个GJ的顶尖科学家,形成了跨国界的科研合作网络,同时高度重视国际科技组织力量,与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海洋科学组织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深入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还要积极投身国际多边合作——

多年来,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相继参与联合国ZF间气候变化专门WY会气候变化特别报告的撰写,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ZF间海洋学WY会邀请参与海洋碳报告的撰写,还与重要国际海洋科学组织成立国际联合工作组,搭建科学与政策的桥梁,以促进ZF间的深度合作。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中国高校更加主动地发起、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ZF间海洋学WY会的评审,正式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行动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践行者

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

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发起建立“地球系统科学通识教育改革虚拟教研室”,围绕海洋碳汇人才培养搭平台、建体系。

当前,虚拟教研室推出30种语言的“宜居地球”通识课程,来自多个院校的院士专家参与授课,从地球演化到圈层的相互作用,从元素起源到物质循环,从分子生物学技术到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方法,跨学科、跨时空、多尺度、多维度开展头脑风暴式教学。

在课程授课方式创新上,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创立了授课三人组教学模式、“通识题—思考题”本研一体化考查模式,贯通基础知识与科学前沿,搭建理论与应用的桥梁,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听众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支持下,2023年,来自英国皇家科学院、加拿大皇家科学院、欧洲科学院、奥地利科学院的5位院士专家亲临课堂授课。课程内容涵盖全球黑暗海洋中的原核生物活动、海洋病毒的重要性、地球系统科学的核心概念等内容。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把尽可能减排以及可能利用的清洁能源都算上,每年大概还有25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缺口需要靠负排放来弥补。发挥利用海洋负排放的生态效应,影响不可估量。

下深海,潜至海底1866米,完成厦门大学首次深潜科考;赴海湾,采数据,为建立排海增汇的负排放技术不懈探索……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大科学计划的平台上,青年学子和科研人员不断成长,充实我国海洋碳汇人才的培养厚度和技术储备深度。

大科学计划,也为厦门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2022年,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总部在厦门启用;2024年,厦门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作为该计划的国内执行机构,也正式揭牌。该计划在厦门落地实施,不仅助力厦门建立海洋负排放示范区,在国际碳中和技术发展中发挥关键的引领作用,更有望推动厦门成为一个集聚高端人才和先进科研力量的国际海洋科学中心。

团队成员表示,将锚定世界科技前沿推进科研,强化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GJ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29日第1版

转载编辑:刘阳

审核:胡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4-30 13:46 , Processed in 0.0456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