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城市志|面向2035,我国明确这些“中心城市”
截至目前,全国40多座主要城市的“2035版”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简称“总规”)已全部获批。这些城市的总规由GJ层面批复,本身就象征的是一种重要性、高规格。
“国土总规”作为城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为外界观察这些城市的未来发展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参考。其中,不同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引发热议。特别是“中心城市”的提法,又成为最引人关注的焦点。
到底哪些城市称得上是“中心城市”?它们的定位又有何区别?
竞争激烈的“GJ中心城市”
先来看最受瞩目的“GJ中心城市”。
近几年,舆论场中“九大GJ中心城市”的说法流传度很高,具体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
但这次批复的结果,与之存在一定出入。严格讲,这一轮总规中,在“城市性质”中被明确为GJ中心城市的,仅有广州、重庆、天津。它们对应的表述都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
不过,北京、上海虽然没有直接被命名为“GJ中心城市”,但它们的功能定位都是GJ级,甚至是国际化的,可以被默认为“GJ中心城市”。
事实上,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0—2020年)》中,已明确提出五大GJ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这与此轮总规其实是呼应的。
但是,过去几年被热议的另外四大“GJ中心城市”:成都、武汉、郑州、西安,在这次总规中,依然都属于区域性中心城市。它们对应的表述分别为: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这让一些解读认为,GJ中心城市是不是“缩水”了?
其实,这里面存在一定的误会。要知道,之前在GJ城镇体系规划中所被明确的GJ中心城市,本来就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其他的城市,实际只是在相关部门的发函中被确定为“支持建设的GJ中心城市”。
也就是说,正式被明确为GJ中心城市的,一直以来就只有四大直辖市及广州。而来自中西部的“四大GJ中心城市”,准确说只是“建设中的GJ中心城市”。
这里面的细微差别,可以举一个例子。2016年,GWY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关于重庆、成都两座“双核”城市的定位,就分别有这样的表述:“建成GJ中心城市”和“以建设GJ中心城市为目标”。
因此,准确说,不是GJ中心城市“缩水”了,而是没有新的扩容。
对这一结果,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所谓物以稀为贵。GJ中心城市作为全国城镇体系中的核心城市,本就应该坚持高标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也明确指出,GJ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以这样的标准来看,这些“建设中的GJ中心城市”,的确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实力。
要提醒的一点是,从目前的情况看,GJ中心城市与城市的行政级别息息相关。如五大GJ中心城市中,除广州外,其余都是直辖市。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说这次没能“晋级”的城市就没有机会了。比如,西安城市总规中的目标愿景就包括:“展望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GJ中心城市”;成都的目标愿景也明确,要“不断提升GJ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