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七月普渡习俗由来首发2024-07-27 10:26·爱尊筕
每年农历七月,被闽南人称为“鬼月”,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这个月出门须小心,做事要谨慎。在他们心目中,嫁娶、生育、买房等吉利事都要避开七月,因为容易碰上孤魂野鬼。基于这种观念,闽南人流传了七月普渡之俗。

据传,闽南普渡始于明代中期。何为普渡?1932年出版的《厦门指南》记载:“各社里街道分日设醮,作盂兰盆会,祀无主之魂,名曰‘普渡’,各以其祭品巡客聚饮,次第轮流,至晦日乃止。”
传说这是地狱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人间的供养,他们一年就这一个月才得以享用阳间的香火食物,如果不好好孝敬,就必然乘机作祟。闽南人把无家可归、无家人祭祀的孤魂野鬼称为“好兄弟”“门口公”“老大公”。七月布施祭祀,就是为了安抚这些“好兄弟”,保佑家宅平安。

过去在闽南民间,一年中仅次于春节隆重热闹的不是中秋博饼,而是七月普渡。整月人们都在做普渡,祭奠亡灵,互相宴请,宴请到的人越多越好。轮到谁家做普渡,这家常会叫上邻里好友一起吃饭,借此加深彼此感情。
直至 20世纪80年代,闽南地区一带,七月到处杯盏交错,欢声笑语,各家各户摆设酒席,亲朋邻里互相宴请,邀请客人越多越光彩,越有面子,张家吃完到李家,不是过年,胜似过年。

据闽南民俗,七月初一开地狱门,七月十五中元节,七月三十关地狱门,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备办牲礼酒菜祭祀。除此之外,七月的每一天,则以街巷或村落为单位轮流做“普渡”,准备好酒好菜招待“好兄弟”,使其饱食无忧。
普渡时,老百姓要在家门口摆上八仙桌,供奉祭品。祭品必须有鸡鸭猪、蔬菜水果,还要有干果,如葡萄干龙眼干,以示先民吃完后,还能带些干货离开人间。

普渡一词源于佛教的“慈航普渡",就是普遍超度无祀孤魂之意,从北方传来,也称盂兰盆会,但通常只有七月十五这天,最多也就加上前后两天时间。闽南人的老祖宗却认为这些“好兄弟”只在七月十五这天吃,会撑死,其他日子则会饿死。于是,他们就整个月轮流做普渡,让“好兄弟”每天都享受美味。

另外,闽南气候湿热,常有瘴厉瘟疫,加上长期战乱、台风、海难、匪患频发,过台湾、下南洋“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造成了难以数计的无主孤魂。这可能是以救助无主游魂为目的之“普渡”成为盛大节日的主要原因。由于七月普渡的封建迷信成分浓厚,而且大操大办容易滋生吃喝攀比之风,给经济拮据人家造成不小的负担,所以在有识之士和政府部门的大力反对之下,此民俗活动得到了有效遏制。

然而,普渡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糅合了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节习俗,仍然值得关注和研究。闽南人普遍信佛,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道教的中元节,后来佛道合一,在闽南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普渡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