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平移,人是关键
复旦肿瘤厦门医院的兴建与GJ的“双中心”规划紧密相关。
在复旦肿瘤之前,复旦中山、四川华西、复旦儿科等多家顶级三甲医院纷纷赴厦。这让一直缺少顶级医院的厦门,优质医疗资源逐渐充盈。目前,福建全省共有8家GJ区域医疗中心,其中4家落地厦门。
但放眼厦门及整个福建省,肿瘤专科服务其实一直存在缺口。
肿瘤发病率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区的经济水平越高,年龄结构越老,肿瘤的发病率就会越高。但在经济较为发达的福建,长期只有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且业务仍以传统化疗为主。面对肿瘤发病率逐渐增高的趋势,以及降低“药耗占比”的医改新形势,多方都在呼吁更丰富、更专精的肿瘤医疗服务供给。
复旦肿瘤的到来给当地的肿瘤医疗带来了有力补充。作为国内顶尖肿瘤专科医院,复旦肿瘤医院拥有肿瘤学、病理学、放射治疗、乳腺癌、胰腺肿瘤等20余个GJ和上海重点学科,外科能力也尤为见长,如能实现技术平移,将会让当地百姓就近享有更优质和便捷的肿瘤诊疗服务。
开诊首日,复旦肿瘤厦门医院“一口气”开出了11个重点临床专科、7个病区和300张床位。新医院的定位也很明确:打造具有“复旦品质、肿瘤专长、厦门特色”的高水平三级医院。
为了和复旦肿瘤实现品质对齐,11个科室均由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副高领衔,对应担任新医院的临床科室“第一执行负责人”。
两年多筹备期内,跨越1000多公里的省际往返对每个派驻人员来说都不容易。张成钢曾和复旦肿瘤总院LD对这些即将赶赴新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们做了多轮“游说”,还和厦门ZF沟通,妥善安排了派驻职工在当地的住所,并给予每月两次的往返交通补贴,让医生们得以专注于科室建设。
张成钢指出,临床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科室水平的天花板,对于一家新医院来说,医教研的“医”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希望各临床科室在“第一执行负责人”的带领下,复旦肿瘤“一个病种,一套人马”的“专精”路线,能在厦门得到延续。
挂1个普通号,看3个专家门诊
张成钢直言,从筹建到开业,团队遇到的挑战其实比机会多。
他提到了当地ZF优惠政策和补助资金实际落实中的一些困难,也没有回避新医院与厦门其他几家区域医疗中心潜在的竞争关系。面对全新的医疗环境,首先要解决的是“病人从哪里来”的问题,张成钢和团队算了一笔“人口账”。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复旦肿瘤厦门医院地处马銮湾新城西片区,辐射厦门、漳州、龙岩、泉州4个城市,直接辐射人口约2200万,这是地市版本的“小圈”,而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是复旦肿瘤厦门医院未来输送医疗服务能力的省级“大圈”。
人口数是底气,下一步则是让复旦肿瘤的品牌尽快在“大小圈”打开认知度。除了大型义诊活动外,医院决定从患者体验入手,以医院开业为契机,打造“挂1个普通号,看3个专家门诊”的全新诊疗模式。
简单来说,患者仅需支付1个普通门诊的挂号费,便可以在1个诊室同时享受来自外科、内科、放疗、病理等临床或医技科室3位及以上主任级的专家门诊。
张成钢解释,这样的设置首先得益于复旦多学科诊疗模式近20年的发展。作为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复旦肿瘤医院先后成立了15个多学科诊疗团队,从单病种MDT到实体化运营MDT病房,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并逐渐复制到总院之外的其他院区,而厦门院区联合患者实际,在这一基础上成功“升级”。
“从科室发展角度来看,要把学科做细做精,但从患者就医便捷的角度出发,一定要让患者尽量少跑路。让患者以更便捷、经济的方式,获得高质、高效的诊疗方案。”张成钢总结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