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当下的萝卜快跑还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它只能点对点,还是用那位武汉朋友的话说,“你想去A点,但它只能把你送到附近的B点,而A点和B点距离有600米,怎么办,自己走过去呗”。 说这么多,是想引出一个道理:目前的无人车还没有传说那么可怕,远没有到能取代网约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的地步,商业化还是个难题,暂时还不用慌。 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成本是会逐步下降的,或许是十年后,或许是八年后,临界点总会到来的,到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网约车和出租车,尤其是网约车,是很重要的。 有关网约车司机的数量,各种机构统计差异很大,有的是600多万,有的是一千多万,差别在于统计标准,是只统计全职,还是全职兼职都算上。 但不管哪种,都可以肯定,网约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背后关乎着数百万个家庭的生计,不能因为技术要进步,就对此视而不见。 网约车刚兴起的时候,或者说各个平台刚兴起的时候,都会疯狂补贴,并降低抽成。 同时,网约车、跑外卖、送快递,是过去十年的三大就业蓄水池,承载了许多在其他行业失业的人群,不仅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被优化的互联网人,还有大量从农村来到城市的、手里缺乏一技之长的人群。 之所以能成为三大就业蓄水池,是因为这三个职业对技能要求不高,而且收入还不错,普通人如果想月入过万,曾经这几个领域是难度相对小的。 我经常在打车时,和网约车司机聊天,问到他们收入时,回答基本大同小异,都说以前网约车刚兴起的几年是最爽的,那时平台疯狂补贴、抽成也不高,网约车数量也不多,没那么卷,哪怕每天在线时间不长,过万也不是很难。 但是这几年,补贴逐渐没了,抽成却高了,开网约车的人还不断增加,能接到的单少了,于是在线时间越来越长,收入却在下降。 以广州的网约车行业为例,根据广州市交通运输局的数据,从2023年9月到 2024 年 5 月,广州网约车数量从 9.74万辆,增加到了 12.12万辆。 与此同时,网约车的日均订单量从 14.21单下降到12.22单。 日均营收从343.34元降至311.63元,创下新低,哪怕以30天计算,收入也仅为9438.9元,距离一万还有不小的距离。 即使要达到9438.9元这个数字,大概率每天还得在线12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14个小时,相当艰难。 如果无人车彻底取代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们的生活无疑会更艰难,当三大蓄水池少了一块后,会产生溢出效应。 简单来说,被无人车“裁员”后,不少司机会被迫加入外卖和快递员的大军。这两个领域已经很卷了,再来一大波人,那是真的受不了。 目前,对于无人车乃至AI整体,人类社会分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一种认为,AI会导致天量的失业,只是少数人获利,大多数人被替代,将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另一种则认为,虽然有大量的失业,但也会产生天量的红利,并且红利会超过损失,就像当年的汽车替代马车一样。 至于真实情况会是哪一种,我只能说,真的不知道,因为预测未来是不现实的、不靠谱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测自己从没有见过的东西。 AI是个新事物,真实的AI化的社会,谁都没有见过,那些有AI情节的科幻电影,本质上也是基于人类社会当下的逻辑,而打造的。 不一定就符合未来。 很残酷的是,技术扩散是一个客观规律,哪怕百度不研发,别的公司也会研发;中国不研发,美国也会研发,所以指望消灭自动驾驶技术,是不现实的。 但我们不是什么都做不了,就当下的大环境而言,大部分人都极其焦虑,对于可能给社会造成巨大冲击的新事物,在推广时确实应该谨慎。 有时候走得慢一点,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