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火热 上半年演唱会爆单 “跨城观演”成潮流 全国的演出市场从去年开始逐渐升温,演出门票预售当天“秒光”的现象在一些城市不断出现,跟着演唱会去旅行也渐成风潮。这股热潮从去年底开始蔓延至厦门:从今年1月陈奕迅厦门演唱会一连六场的火爆预售开始,厦门就迎来演出市场爆发季,尤其从4月的陶喆、林宥嘉、张学友个唱陆续开场,再到五六月,几乎每周末都有大型演唱会、户外音乐节,后续还将有李健、告五人乐团、梁静茹、蔡健雅、任贤齐、李宗盛、王心凌、林俊杰等轮番登场。 

演出艺人的“咖位”级别和排期密度,将厦门带入前所未有的演出活跃期——此前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厦门的演出市场相对保守,适合举办不同规模演出的好场馆也不多,吸睛又吸金的大型演唱会并不多,现在这种动辄连演数场的“打法”,在过去更是无法想象的。 吾爱稻草(厦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孋(lí)告诉记者,乐迷们的消费欲望已经积攒了三四年,现场演出带来的情绪释放,年轻群体为“悦己”买单的消费趋势等因素,都为全国演出市场带来巨大活力,也催生了不少“跨城观演”“拉着行李箱看演出”的人群,而原本就是旅游热门城市的厦门,有了优质的演出加持,自然备受青睐。 以陈奕迅、张学友厦门个唱为例,主办方天视文化艺术发展集团董事常务副总经理陈圣贤说,陈奕迅六场演出,总共来了近六万名歌迷,厦门市以外观众占比高达近九成,省外观众近八成;张学友这六场,七成以上观众来自外地。据观察,外地观众以年轻人为主。 打“飞的”、转高铁从新西兰来厦门看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首场演出的女孩瑶瑶说,这是她第三次来厦门,还把爸爸妈妈一起带来听演唱会,他们都很喜欢厦门这座城市和厦门人。 “我在厦门出生长大,在上海工作,这次我和太太特意回来看张学友演唱会,还从上海带来两个好朋友,准备安排他们来一次深度游。”歌迷林先生说。 演出场馆的焕新升级,也为厦门在这轮演出热度中赢得不少市场份额。新建的厦门奥体中心,设计先进、设施完善,能容纳1.8万人的凤凰体育馆投入使用,结束了厦门没有万人体育馆的历史,加上能容纳1万人的海峡大剧院,这两座室内场馆让更多演出项目可以走进厦门;全新的白鹭体育场相比原先的体育中心体育场,在硬件设施、接待条件上有了明显提升。新投入使用的马銮湾音乐海岸则是全国范围内综合条件较好的场地,适合举办3万人以上的大型音乐节。  海来阿木作为嘉宾在厦门MiM Live 展演空间演唱。(资料图)
回归理性下半年市场节奏变缓 演出需更追求精品化 大型演出流量正源源不断扑向厦门,而更早吃上这波红利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感觉到市场回归正常后的节奏变缓。北京等地的一些业内人士表示,2024年将是热度回调的一年,演出会从追求规模化和下沉,转变为追求精品化。而近期部分城市举办的演唱会、音乐节出现演出质量打折扣、演出取消等让歌迷不满的现象,也为厦门从业者提了个醒。 “从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是市场对于演唱会的渴望期,去年我们在外地的大部分演唱会,不需要太多宣传推广,票卖得很快,但我们预判,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会趋于正常,消费者购票观演也会更加理性,出现‘秒光’的场次,将只剩下三分之一。”马孋说。 不过她表示,相比2020年之前,整个演出市场还是呈现向上走的趋势,大环境对于演出行业还是很友好的,“在有序举办的前提下,我认为厦门音乐演出的数量应该越多越好。我们今年的场次比去年更多,只不过面对回归理性的消费市场,会更讲究销售策略,比如场次的排期,避免演出同质化,宣传上也会更注意节奏,同时也着力于小型演出,孵化像告五人这样的精品乐队。” 作为较早举办商业演出的城市,厦门基于对演出市场的观察研判,近年来不断更新服务政策,推出一系列积极措施,并根据新情况调整优化。例如厦门在全国率先取消演出赠票,充分保障企业售票比例和盈利点,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去年5月,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厦门市财政局印发了《厦门市繁荣演出市场实施办法》,对在非专业演出场馆举办单场售票3000人以上至1万人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按演出举办单位单场售票收入的1.8%奖励;单场售票1万人以上的营业性演出活动,按演出举办单位单场售票收入的2.4%奖励,以真金白银大力支持企业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包含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旅游驻场演出等)。 市场日渐升温,尤其在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活跃的当下,非常考验演出主办方对于演唱会质量、演出现场的把控,对歌迷购票、观演流程的服务能力以及面对突发情况的应对处理能力等。“相关部门在项目审批时,要对这些情况充分考量。”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毕竟一场演唱会可能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口碑。 借势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