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动力看 我市科技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我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 过去一年我市科技创新方面有着怎样的表现, 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如何? 市发改委:“没有科技创新,就会被时代抛弃,唯有科技创新,才可能赢得未来”。创新是引领科技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发展动能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 从创新指标看,我市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3%。净增GJ级高新技术企业660多家,总量超过4200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9.4%,技术合同交易额增长29.3%,主导或参与制定修订国际、GJ标准350项。 从创新排位看,我市创新影响不断扩大。厦门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排名跃升至第80位,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提高至全球第38位,GJ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18位。 从创新产出看,我市创新成果不断突破。厦门科学城建设全面提速换挡,Ⅰ号孵化器落地64个项目,启动Ⅱ号孵化器。嘉庚创新实验室建成全球首条23.5英寸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示范线,百千瓦级PEM制氢电解槽纳入GJ能源局首台套装备清单。翔安创新实验室获批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获批实施,为中国牵头实施的第二个国际大科学计划。“厦门科技壹号”卫星成功发射。  嘉庚创新实验室团队供图
从创新要素看,我市创新生态不断优化。获批GJ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科技投入机制更健全,组织实施181个重大科技攻关、“揭榜挂帅”、产学研合作等项目,转化高技术成果513项。“群鹭兴厦”人才工程深入实施,新增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3名,引进国际化人才3380人,吸引近8万高校毕业生来厦就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速建设,新增发放科技信用贷款等科技类贷款52.7亿元。
从结构调整看 我市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力提速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是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当前我市新旧动能“转”的情况如何? 取得怎样的突破? 市发改委:我市全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4+4+6”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重要举措,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能级逐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积蓄。  本报记者 黄嵘 摄
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从工业看,新兴产业动能不断增强。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6.6%,其中新能源产值增长32.5%,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0.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制造业投资比重达61.7%。从服务业看,产业层级不断提升。规上高技术服务业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27.9%,全年增长28.2%,拉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7.1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互联网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37.5%和24.8%。 企业梯队加快培育,发展能级持续提升,企业焕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兴企业蓬勃发展,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度培育体系,新增GJ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家,占全省52%,中国制造“隐形冠军”21家,海辰储能成为福建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厦钨新能源、盛屯矿业、科华数能、海辰储能4家厦企入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传统企业加快转型,深入推进“智改数转”,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60%,入选智能制造城市二十强、第一批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每万人拥有5G基站25.8个,居全省第一。友达、ABB、安井入选GJ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ABB是国内输配电行业首家获评GJ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级评估企业。 产业项目不断夯实,存量增量双轮驱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增资扩产有序推进,存量企业发展潜能有效激发。311个增资扩产项目加快建设,联芯集成电路、厦钨永磁电机、中创新航等大项目产能逐步释放,生物医药产业园五期、安普利生物增资扩产项目、大博医疗四期项目顺利封顶。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产业竞争新优势加速形成。全年新增签约项目739个,三年计划投资880.6亿元,新增落地项目931个,三年计划投资1672.8亿元,新能安二期、中能瑞新、盛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进一步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