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思强在会上指出,近年来,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动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创新活跃,数字化已经渗透各领域、各产业、全过程,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要集中打造电力建设行业上下游产业数据集群,大力推动智能化和智慧化在电力建设领域重点应用。” 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催生能源电力新业态新模式。以网络化、信息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袭来,能源电力和数字技术紧密融合,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崭新阶段。为了抢占能源电力转型升级的窗口期和制高点,需加快战略性核心技术、重大装备集中攻关,着力提升能源电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加快能源电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项目工程建设“牵手”数字化提质增效 项目工程建设是能源电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运用于能源电力项目工程建设,促进项目工程提质增效是整个行业思考的重要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宗亮以大坝建设为例说:“随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逐步走向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区,施工效能降低、人力耗损增加,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实现工程优质高效安全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建设正处于数字大坝向智慧大坝的转型阶段。数字大坝可实现对大坝建设过程的在线实时监测和反馈控制。”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KA事业部总经理沈言会提出,双碳经济下,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未来,建筑工程双碳工作将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随着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认可的重要解决方案,抽水蓄能、海上风电等项目工程潜在空间将被持续挖掘。新机遇带来新需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工程建设,并成为降本增效、提高上下游产业链协同效率的主要途径。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庆伏认为,推动新能源项目工程标准化建设、集约化运行、智能化诊断、状态化检修和精益化考核,是新能源板块对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十四五”期间,依靠数字化手段,电力企业将着力推动项目工程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及应用,打通数据壁垒,盘活数据资产,挖掘数据价值,创新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打造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与会人士一致认为,新一代数字技术可以与工程建设场景深度创新应用,赋能工程现场人、物、环、管等各要素,优化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积累和挖掘数据资产价值。 数能融合助力能源电力一体化发展 与会人士认为,新市场、新需求正在给数能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数字新基建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培育和发展的新兴业务方向。数能融合技术将有效推动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能源低碳绿色发展。 “数能融合是电力领域高端要素竞争主战场,也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点。”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总经理裴爱国表示,数能融合是通过数字技术推动能源“源—网—荷—储”各环节、“发—输—配—用”各领域万物互联,推动技术、数据、场景、生态、产业全链条全方位融合。“数能融合”有助于推动供需两侧协同互动,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各类资源要素快速流动和精准匹配。借助数字技术,促进“发输配用”各领域、“源网荷储”各环节、各能源系统间敏捷智能联动,畅通能源消费“微循环”,实现能源电力领域协同发展。 在裴爱国看来,数能融合将打通产供储销、源网荷储、煤油气电等各环节各品种之间的壁垒,推动供需两侧协同互动。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融合发展将推动能源电力产业链规划、设计、投资、建设、运营、科技研发、国际合作各环节协同发展。与此同时,数能融合还将打通部门界限、打破行业壁垒、打开企业围墙,积极推动能源与工业、建筑、交通、生态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场景,探索能源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重大项目总监李庆江认为,数字创新应用可以纵向延伸至基建产业链下游施工单位,拓展施工数字化管控、人力资源共享、企业电商化购销综合服务等应用场景,提供一站式服务。依托智能化技术,坚持统筹兼顾和问题导向,从总体架构设计开始,面向工程现场管理需求,以实名制管理为切入点,验证、完善管理决策层功能需求,将逐步形成企业级平台,完善各项施工企业管理功能,赋能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施工企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