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岁末,城投债的“大雷”成了热点话题。 说起这城投平台,确实称得上“中国最神奇的组织”。 借钱时,用的是政府的信用,借来的钱呢,无论是修路造桥还是做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为政府所用。 但从来进不了政府的编制,欠的钱也一分都没进入过表内,只是在大家看不到的角落里默默膨胀,长成一个不为人知,巨大的黑洞。 直到新年伊始,茅台市最大的城投平台——遵义道桥有限公司将156个亿的银行贷款一次性展期20年,前十年别说本金了,连利息都还不了。 大家才骤然发现一个事实—— 城投模式发展三十年,滚下的负债已经高达65万亿了。 一个可供对比的数字是:财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末,我国政府债务余额是53万亿。 用这个数字除以2021年的GDP114.92万亿,能计算出通常所说的政府负债率,大概是47%,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 但如果加上城投平台的隐性债务呢? 不敢想不敢想。 
说起来,这么多年来,城投债一直是有刚兑信仰的。 作为事实上的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将土地低价注入当地城投公司,城投去银行抵押土地,募资修路建桥搞市政,抬高土地的价格。 随后,房企拍地搞开发,最终老百姓掏钱买房,为这个链条买单。 只要坐实了土地价格,一方面城投手上的抵押物更值钱了,借新还旧更加容易;另一方面,政府卖地收入增加,足以反哺城投的还款—— 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恰好,过去二十多年里,房地产市场火爆,加上货币棚改化的浪潮,地价一轮高过一轮,城投根本不用担心没钱还债。 但是现在,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条路有点行不通了。 房企实在没能力接盘土地了,更重要的是,接盘了也没人买单。 城投公司手里的土地贬值影响了借新还旧,最直接的影响是城投债的“大后方”,政府卖地的收入—— 
除了海南省,几乎所有省份的土地出让收入都在下降,贵州、山西、甘肃等小十个省直接腰斩。 这不是一笔小钱,事实上,卖地收入对于绝大部分省市而言,可以占到整体收入的30%左右,甚至一半以上。 
再加上大疫三年实在花钱,且对于各个城市是“无差别攻击”。 但一二线城市家底厚,又有产业税收,省省还可以支撑。 但诸多中小城市本来就没啥支柱产业,楼市一垮,卖地时还得麻烦城投公司来帮忙“刷单”,给自家的地兜底…… 这下,当地城投公司的鸭梨就更大了。 再加上,借的钱总是要还的啊! 东方券商的研报显示,城投债偿付压力最大的一年,就在今年。 
而且,还债的压力最大的,反而是还钱能力不那么好的区县级城投公司。 这不,在大家无心工作,只想过年的这段时间里,全国各地又陆续爆出好几单城投平台的负面舆情,几乎全部集中在葱省和西南各省的三四线城市—— 贵州遵义播州区城投平台1.9亿非标融资宣告展期三年; 昆明官方发文要求银行配合,将相关城投的银行贷款利息从按季支付改为按年支付; 山东十余个地市的城投平台,定融产品延期兑付,区域商票逾期频繁; 甚至有传闻说,山东有些地方,强制要求公务员以个人身份向银行借款,再高息转借给平台企业,按照级别,投资额度在50万到几百万不等。 …… 债务频繁违约的背后,不少普通家庭的理财开始受到影响了。 
当然,最后这个传闻我是不太信的。 爆雷之前拉员工下水这事儿,不是只有前些年那一小撮无良房企,才能玩得出来嘛。 
那么,到底怎么化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