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612|回复: 1

[原创] 建设闽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的对策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突出发展绿色产业;如何保护利用青山绿水优势,突出发展生态经济,无疑是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是福建人民的母亲河。闽江流域在全省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笔者建议以闽北农业大县(市)向农业强县(市)跨越为契机,以绿色种植—健康养殖—食品加工—休闲观光的产业发展为重点,以“三区三园一体”构建与经营为载体,加快闽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建设,促进闽江流域乡村生态经济与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

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探讨价值,还具有促进发展的现实意义。就理论意义理解,闽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不但有区域位置的地理特性,而且有农村经济的绿色内涵。就实践意义认识,闽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其不但要体现乡村产业高优性,同时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

按照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要求,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培育乡村绿色发展新的动能。在实践中则要致力于建设“三区三园一体”。其中包括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必须保障国家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能够基本自给,同时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有序引导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在内的“三园”建设,要力求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打造现代农业的创新高地,为回乡、下乡、返乡创业的人才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就此,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要着力于发展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促进三产融合。根据闽北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农村产业特点,我们建议优化开展闽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建设,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强化高优种业开发。发挥闽北区域优势,充分利用物候条件,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广适品种的选育与应用,力求强化科企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在做强做大种业的同时,促进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着力从根本上缓解结构性和季节性产能过剩矛盾。

强化绿色技术推广。重点开展节本高效种养技术研发与推广,尤其要示范推广以农田轻简栽培、机械高效作业、合理减肥减药和节约劳动投入为主要内容的农作物绿色经营模式。同时要因地制宜地集成推广猪—沼—果(茶、菜、菌)等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依托“三区”“三园”建设,力求给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增添新的活力,带来新的魅力。

强化生态农业升级。着力于传统生态农业的转型升级,引入工业生产理念,装备高效生产设施,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因势利导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加快推广以稻-稻-鱼等水田立体种养模式、以生草覆盖栽培与高效利用为纽带的生态果园模式、以林下养殖或者种菇为主的农牧循环利用的模式、以特色种植(花卉、中草药等)与休闲观光为主的模式的集成开发,全面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带建设。同时注重开发茶+草本(饲料)作物套种、茶+经济林果间作、茶+防护林的复合种植等生态茶园建设,改善果茶园生态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结合闽北实际,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绿色养殖业,促进富有福建山区特色的节粮型畜牧业不断壮大,使种地与养地在农牧结合过程中得以有效统一,促进高效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强化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建设一批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综合示范点,重点集成推广丘陵山地绿色农业高效开发、庭院生态经济综合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果园套种经济绿肥与就地培育地力等特色农业开发模式,发挥山地资源优势,形成山顶造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山腰种果套草养蓄放牧、栽培食用菌的农林复合型规模化特色农业模式示范基地。要重点组织相关区域,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强化农业多功能性。农业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的产业,而且更具有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样功能。合理利用乡村田园与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有助于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三产的深度融合,把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聚集在一起,加快推动乡村绿色家园的建设。

打造生态食品绿谷。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此必须因势利导构建生态食品加工集群,注重配套建设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产品的全程可信追溯;注重规范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要让标准化与信息化贯穿产业链全过程,以优质品牌产品与智慧农业设施,带动高效生态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相信,通过闽江流域生态农业经济带构建与技术集成推广,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污染防控率。闽北绿色农业的发展,必将为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和生态强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20: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源,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除了提供食物和原材料外,农业还为很大一部分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中国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

今年4月召开的2021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发布了《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1-2030)》,对未来10年中国主要农产品、消费、贸易形势进行了预测分析。

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玉米种植面积将增长4%以上,猪肉产量增长约20%,农产品价格有望保持总体稳定。

未来10年,中国农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玉米、猪肉、奶类等产量年均增速在2%以上,玉米、大豆单产将明显提高,农产品国际贸易更加活跃、贸易伙伴更趋多元。

农业虽然重要,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它并不是国家实现富强、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一条富裕之路。因为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任何国家从贫穷落后状态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后,其农业在GDP中的占比都会越来越少。

目前,美国和日本的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都在2%以下。而回溯美国农业发展史,你会发现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农业占比也随之不断下降,美国1830年农业的占比为70%,1930年则迅速下降为22%,直到现在的2%。


我国农业占比约为8%,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这一占比仍将会进一步下降。基于中国国情,中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发展,近些年来,中央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从2004年到2014年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于“三农”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而我国农业目前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呢?下面笔者就为大家做一简单概述:

随着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进展,我国农业正在呈现出以下变化

一、规模化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一直处于小农经济状态,而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仍将会以小农经济为主,但随着土地流转的持续推进,未来规模化的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

为什么中国农业难以实施大规模机械化?原因在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实际上,中国农业处于先天不足的状况,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不适合发展大农业:1、土地资源有限。虽然中国耕地总量不少,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08公顷,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美国的1/6。因此我国有一个“18亿亩耕地红线”。

2、水资源匮乏。中国拥有占世界20%的人口,但仅拥有世界6%的淡水资源,因此水资源的匮乏也十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用水情况看,2019年我国用水6021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使用3682亿立方米,农业占去了总用水量的60%。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受限的一个刚性条件就是水资源的缺乏。


3、气候因素。我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地区的很多地方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于发展农业。

尽管存在以上诸多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因素,但是,规模化仍然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截止2016年底,我国新型农业主体总量就已经达到了280万个,目前仍处于快速增长之中。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过程之中,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业领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发生改变,一部分人会逐渐退出,而新的资本开始进入,重新建立产业结构,

在种植领域,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传统种植收益率低,越来越多人不再种地。而养殖领域则越来越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中小散户占比将会越来越少。

过去,我国农业主要以个体为主,当前个体农民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而合作社、规模户、以及农业公司的数量却在不断增加。与个体农民相比,公司可以确保更广阔的耕地和更多的人力资源,并且能够通过实施大规模管理来获得规模效益。

同时,随着我国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将会不断减少,因此,未来农业生产将向中、大户型的趋势发展。

而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将促使产业融合成为发展趋势,通过产业融合及产业链延伸从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综合提升农业生产的盈利空间。


二、智慧农业、农业数字化发展趋势

随着新一代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各种高科技和新技术手段将会不断在农业中得到运用和普及。如智慧农业将可以使用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等尖端技术来节省劳动力并提高农产品质量。

各种新型农业机械如无人驾驶拖拉机、水稻插秧机、收割机器人、农业无人机等,将会在农业生产的播种、收割和储存等各个环节中得到普及应用。

三、农业市场化

未来农业将趋向于商业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会逐渐变成一门生意。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条件下的农民,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生产和销售对自己有利的农产品。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基本上是农户-客商-农产品批发公司-终端消费者,但在如今的网络时代,农民不需要通过更多的中间环节,就可以直接向消费者销售产品。整个农业从上游到下游的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都会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四、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冷链和农产品深加工将会得到大力发展,农业将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我国传统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粗犷式的横向发展状态,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及环境破坏。随着环保重要性的日益凸显,以及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倾向于越来越细分的发展趋势,在此情况下,未来农业发展将会向着不断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五、农产品品牌化

由于受到土地条件限制,我国许多地区无法推广和实行大规模机械化农业生产。大部分山地和丘陵地带只能少量收获,手工种植,而这种用传统种植方式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属于纯天然绿色农产品。所以应该在此基础上打造农产品的品牌,走出一条中国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之路。

六、推进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直接关系到农业市场化、集约化、现代化,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是源于工业化的产物,在标准化的规范下,所有产品都基于统一的模式按照标准的规格生产出来。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正是依托于标准化,才能实现批量生产的规模效益。


未来农业领域也将建立标准化,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之间各个环节上的集约化、规模化,从而获得农产品的规模效益。从而提高农民收益和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达到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结语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化,未来中国农村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振兴乡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农村面貌会逐渐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一个田园风光,适宜人们居住和生活的新农村风貌,将会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15 09:36 , Processed in 0.0372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