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450|回复: 0

福建再生稻:解锁 “一种两收” 密码,从传统智慧到千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22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资讯晓百生 于 2025-8-22 17:43 编辑



       由福建粮食和物资储备最近资讯可知,在福建的丘陵与平原间,一种古老又新潮的稻作模式正焕发蓬勃生机 —— 再生稻。它带着水稻与生俱来的 “再生基因”,在现代农业科技的赋能下,打破光温条件的限制,让 “割完一茬再长一茬” 从偶然的自然现象,变成了稳定高产的农业实践,成为八闽大地保障粮食安全、提升种植效益的关键力量。
       水稻的再生能力,藏在稻桩的休眠芽里,如同韭菜般具备 “再生” 天赋。可这一技能并非随时能激活,对光温、养分的苛刻要求,加上不同品种再生力的巨大差异,让古人即便发现了它 “一本两收” 的特性(早在 1700 多年前的《广志》中便有记载),也只能将其作为灾后补歉的 “备胎”—— 任其生长,有收则收,无收则弃。尤其在福建龙岩、尤溪等 “一季有余,两季不足” 的地区,过去为了多产粮,农民尝试间作稻,却因秧苗长势弱、易受碾压,辛苦半年也难见增产,土地潜力始终难以释放。
       改变始于现代农业科技的突破,而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与他培育的 “汕优 63”,成为了这一转变的关键推手。上世纪 70 年代,为应对肆虐的稻瘟病而生的 “汕优 63”,意外展现出惊人的再生力 —— 民间流传着 “割完稻桩抽根烟的工夫,休眠芽就萌发 1 厘米” 的夸张说法。但光有好品种还不够,头季稻消耗大量养分后如何补肥、怎样培育壮根支撑再生、收割时留多高稻桩才能保住高产休眠芽…… 这些难题,在福建农业部门的攻关下逐一破解。
       上世纪 80 年代起,福建多地开展再生稻试验示范,最终摸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尤溪县率先成为 “标杆”,这里的百亩再生稻示范片多次刷新世界产量纪录:2000 年至 2024 年,头季平均亩产达 825.6 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 477.3 公斤,让 “吨粮田” 从梦想照进现实。如今在尤溪,头季稻测产亩产突破 869 公斤已不罕见,再生稻真正实现了 “一种两收、高产高效”。
       相较于单季稻,再生稻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多收一季粮食;相较于双季稻,它省去了一季种子、播种和育秧成本,还因生长周期特殊避开病虫害高发期,大幅减少农药使用。可就在再生稻优势逐渐凸显时,本世纪第二个 10 年,全国再生稻种植面积却因劳动力成本上涨、机械化难题而下滑 —— 传统再生稻高产的核心 “秘籍” 是 “高留桩”,需保留三四十厘米稻桩以护住贡献七成产量的倒二、倒三节位休眠芽,但在机械化收割时代,高稻桩不仅增加农机操作难度,还易在丘陵山区小块田的频繁转弯中被履带碾压,导致再生季减产 30%~40%。
       浦城县 2016 年试水机收时,再生季亩产不足 250 公斤的困境,让福建农业人意识到:要让再生稻产业 “再生”,必须突破机收瓶颈。围绕 “降低碾压率”,福建打出一套 “组合拳”:筛选低留桩品种,让倒四、倒五节位休眠芽也能高效再生;头季收割前二次烤田,让土壤软硬适中,避免收割机下陷碾压稻桩;规范收割机 “回” 字形行进路线,减少无效转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丘并大丘,为农机作业创造空间。
       多管齐下的效果立竿见影:如今福建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人工成本减少 62.0%,整体经济效益提升约 2 倍。浦城县后来居上,2024 年种植再生稻 8.5 万亩,示范片两季综合亩产达 1382.7 公斤,“吨粮田” 在机械化时代再度实现。随着机收难题破解,福建再生稻种植规模逐年回升,2024 年有望达到 20 万亩。
       进入 2024 年 8 月,福建再生稻头季收割季传来阵阵捷报: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 “稻 — 再 — 油” 模式示范片亩产 725.4 公斤,案山下村示范片亩产 801.4 公斤,布墩村示范片亩产 771.1 公斤,临江镇水东村示范片亩产 708.53 公斤…… 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福建再生稻产业的底气,也是我国粮食产能提升的潜力所在。
    “再生稻是轻简化、绿色化的高效稻作方式,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可大有作为。” 谢华安院士的判断,指明了再生稻的未来方向。眼下,福建正以 “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 为核心,计划到 2030 年将再生稻种植面积扩至 30 万亩,力争 “头季 + 再生季” 年平均亩产超 950 公斤,实现大面积 “吨粮” 目标。
       要达成这一目标,福建正推动良种、良法、良机、良田 “四良” 深度融合:挖掘再生力调控基因,选育更优质的强再生力品种;推广精量播种、科学肥水管理等技术,夯实高产基础;研发轻量化、小转弯半径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进一步降低碾压率;加快建设 “田成方、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 的高标准农田。从古人偶然发现的 “再生” 现象,到如今全链条协同的现代化产业,福建再生稻正沿着新 “稻” 路,为GJ粮食安全贡献着独特的八闽力量。
       注:来源:福建粮食和物资储备,想了解更多资讯请关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10-12 05:13 , Processed in 0.0457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