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厦门市统计局发布《厦门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一号、二号文件)。据悉,我市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全面摸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家底,真实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取得重大成果和显著成效。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23年12月31日,普查的时期资料为2023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市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
法人单位超23.53万个 批发零售业居首位 厦门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迸发。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市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235307个,比2018年末(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加88755个,增长60.6%;产业活动单位251027个,比2018年增加90035个,增长55.9%;个体经营户259129个,增加111362个,增长75.4%。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83132个,占3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930个,占14.0%;制造业27026个,占11.5%。在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19910个,占46.3%;住宿和餐饮业44054个,占17.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42128个,占16.3%。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政区是:思明区64671个,占27.5%;湖里区63278个,占26.9%;集美区38912个,占16.5%。
从业人员超367万人 制造业占比最高 我市产业升级释放服务需求,新兴业态急速集聚,消费市场提质扩容,高效吸纳劳动力,叠加个体经济在消费市场复苏稳健增值,带动我市就业稳步增长。
202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367.33万人,比2018年末增加33.31万人,增长10.0%。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51.5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5.82万人,增加70.39万人,增长48.4%。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37.47万人。
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88.38万人,占24.1%;建筑业63.59万人,占17.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3.26万人,占14.5%。在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13.50万人,占36.0%;住宿和餐饮业9.17万人,占24.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6.44万人,占17.2%。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政区是:思明区117.73万人,占32.0%;湖里区76.26万人,占20.8%;集美区56.69万人,占15.4%。
企业营收实现增长 资产规模稳步扩大 我市持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生产效率提高,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3年,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实现营业收入52887.60亿元,比2018年增加26642.81亿元,增长101.5%。其中,第二产业营业收入11460.60亿元,增加2301.17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营业收入41427.00亿元,增加24341.64亿元,增长142.5%。
2023年末,全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76592.30亿元,比2018年末增加37256.53亿元,增长94.7%。其中,第二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4034.21亿元,增加5341.00亿元,增长61.4%;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62558.09亿元,增加31915.53亿元,增长104.2%。
(厦门晚报记者 张诗 通讯员 荆浩 颜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