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9日,来自上海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在厦门接诊来自福州的病患。
新华社记者颜之宏摄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康淼、颜之宏、陈弘毅
“为了给我看病,全家提前两个礼拜坐飞机到上海,又是买机票又是住酒店,花销真的太大了。”回忆起十年前自己在上海做胸主动脉瘤手术的经历,现年72岁的庄老感慨万千。
在不幸罹患大病难病之后,不少病患和家属都曾听过这样的建议:“你们去北京、上海大医院看看大专家吧”,个中辛酸反映的恰恰是地区医疗资源与需求无法匹配的现实。如何在下沉本地区名医资源到基层社区医院的同时,有效兼顾大病难病“大医院”“大专家”的高端医疗需要,成为不少城市管理者眼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近日在走访时发现,厦门市在有力推动“三师共管”落地生根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校合作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引进域外优质医疗资源,探索出一条极具厦门特色的医疗资源“提质增效”新路子。
足不出户享受上海名医服务
去年10月22日,坐落于厦门五缘湾片区的复旦中山厦门医院迎来“高光时刻”,成为全国首家揭牌的GJ区域医疗中心,这也标志着近年来厦门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工作初步取得成效。
2014年8月,厦门市ZF与复旦大学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厦门“出钱”,复旦“出人”,不到700天,一所旨在解决厦门百姓看大病难病的医院拔地而起。自2017年运营至今,该院规范完成了诸多外院转来的肝癌、肾癌、胃肠肿瘤及血管病等专科疑难重症病例的手术和治疗,完成三四级高难手术占比超65%,填补了50多项厦门及福建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
五缘湾是厦门地价最高的片区之一,在这样的地段修建一所占地6.22公顷的医院,需要胆识和魄力。“光是地价就超过百亿元,但我们认为这样的投入是物超所值的。”厦门市ZF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除地块投入外,厦门市ZF还为复旦中山厦门医院提供了“前五年全面运营保障”——ZF财政将兜底保障医院前五年的正常运营。
“地方ZF只投入,不派人参与医院日常管理运营,在国内‘市校合作办医’中算是第一例。”复旦中山厦门医院D委副SJ苏成豪说,“市校合作办医”在国内并不少见,但其他地方ZF多少会派人参与医院的日常运营,甚至要求主导医院的日常管理,这就容易让专业化团队“放不开手脚”。
将上海的名医请到家里来看大病难病,首先要让小病慢病的看病问题得以解决。厦门市近年来不断完善小病慢病“三师共管”分级诊疗,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基层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方案,健康管理师侧重于健康教育和行为的干预。
自2014年探索“三师共管”以来,厦门原本三甲医院中看病“门庭若市”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基层社区医院的充分激活。
“通过分级诊疗把能在社区看的病在社区给看了,打破了老百姓对社区医院不信任的藩篱,像我同事有高血压,日常的续药、取药也都在社区进行。这不仅缓解大医院压力,患者还能就近获得医疗服务。把市民普惠性的医疗需求解决好,我们才有余力‘向上探’大病难病的解决方案。”厦门市卫健委主任姚冠华说。
深入探索打破医疗资源分配瓶颈
“王主任,你看我兄弟这个腿,在省内跑了很多地方都看不好,最后别的医生推荐我们来这里。”3月9日下午,在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诊室内,一对从福州专程赶来看病的兄弟向该院血管外科执行主任王利新求助。
名医“动起来”,大幅降低了大病难病患者们的经济负担。除了患者及家属异地就诊的交通、住宿费,复旦中山厦门医院的大病难病医疗费用都按照厦门当地的标准结算。有业内人士做过横向对比,以腹主动脉瘤手术为例,在厦门做一场手术下来的费用比在上海做要便宜20%左右。
跨地区调配高端医疗资源,受惠的不仅是当地的患者,还有各大医院的专家名医。“最直接的就是提升医生对于某种疾病的认知,比如我们在巡回出诊的过程中就发现,长三角和闽南地区的病患分布情况是不尽相同的。”王利新认为,医生的临床经验是通过对某种疾病不断且广泛的诊疗中获得的,坐在大医院里固然能碰到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病患,但长期扎根到别的地区,能够更加全面且直观地接触到差异化样本,并对当地的医疗学科建设提供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