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这15个副省级城市2023年的GDP含金量和GDP含“税”量。 这两个指标有什么作用呢? 主要是把脉当下城市真实的经济情况。 GDP数据为什么不准,因为有的产业没有纳入GDP统计,有的产业却提前计入了,不管怎么吹牛,看看城市的“银行卡存款余额”,总归是直观的; 而有的城市GDP数字很高,但是税收(这里我们用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代替)却不高,反映实际经济发展质量可能存在一定问题。 
从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含金量看,杭州高居榜首,每1块钱GDP对应了3.86元的资金总量。 换句话说,假如杭州每年创造1块钱的财富增量,它账上财富存量就有3.86元。 杭州不仅创造财富增量,还可以直接从其他城市吸引财富存量,吸金能力比较强。 深圳和杭州不相上下,GDP的含金量达到3.85(或385.3%)。 哈尔滨的GDP含金量位居第三,这估计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据财政部数据,2024年ZY对地方的10万亿级转移支付,黑龙江拿到了超4000亿元。 加上GDP挤水分调低之后,不难理解黑龙江的省会,哈尔滨的GDP含金量达到3.32。 武汉、青岛,GDP的含金量相对落后。 GDP含金量高的城市,它的GDP很可能是被低估了,比如杭州,GDP很显然被低估了,那么GDP含金量低的城市,它的GDP有可能会存在高估的现象。 再看GDP的含“税”量,这里我们用的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也就是踢除上交ZY,地方手里自留的部分除以GDP,得出每1块钱GDP对应的税费总额。 
杭州、深圳、厦门的GDP含“税”率最高,分别达到了13%、11.9%和11.6%,也就是100元GDP产生了13元、11.9元和11.6元的税收。 而武汉、西安、广州、哈尔滨比较低,分别是8%、7.9%、6.4%、5.6%。 除了东北F4,这里面GDP实力和财政实力“不对称”的城市,有广州、西安、武汉。 一般来说,GDP和税收应该成正向关系,如果GDP高,但税收不行,踢除减税降费的政策因素,就只剩下经济结构欠佳了,如基建占比高,对经济拉动大,但是税收少。 综合GDP含金量和GDP含税量两个指标,武汉,一个倒数第二,一个倒数第四,前景有些令人担忧。 武汉的发展有什么问题呢?从萝卜快跑率先落地武汉又被叫停可以看出,武汉的产业发展,冒进有余而规划不足,新旧产业之间的转型和承接不够丝滑。 没有东部沿海的开放优势,也欠缺西部的政策照拂,在强省会的光环下发展起来,如果没有找到适合自身的产业、人才、城市之路,恐怕很难持续支棱起来。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资金总量的增速,是最重要的单一指标。 深圳和杭州,在这个单一指标上排在前面,在GDP含金量上,这两个城市也是排在前面。 这些都证明,深圳和杭州这两个城市是高质量发展的DB,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的含金量都领先。 济南,在小学生增速上获得第一,GDP、地方一般预算增速上获得第二,其高速增长和城市扩容有关,济南合并地级莱芜市后,千年老三坐稳第二,曾经占据山东第二城的烟台市正式被济南超越。 厦门,在GDP增速这个单一指标上,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主要是在跨岛发展上取得实质进展。 岛外五大新城,集美新城基本成型,马銮湾、同安、翔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规模,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而多项指标垫底的东北老牌省会城市哈尔滨,在GDP挤水分之后,面对经济人口下滑的现状,通过现有农业、文旅资源打开新局面未尝不可,关键在于思想和营商环境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