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 “厦门已经成为我最想生活的城市了” 百年前,外国人的镜头中,就已出现厦门的“city”元素。 鼓浪屿,是外国人拍摄中国“city”的第一批取材地之一——如今,在厦门邮轮中心厦鼓轮渡码头候船大厅,大量百年前的厦门城市风貌照片悬挂于此,“基本都出自外国摄影师之手。”工作人员说。 时间回到1880年前后,彼时的鼓浪屿,已建成领事馆、商贸洋行、货栈、教堂等,道路、码头等基础设施体系也逐渐完善起来。这些多元文化接触、碰撞的画面,都被慕名来到岛上的美国摄影师Charles William Wason通过镜头记录了下来。该组照片后来被美国康奈尔大学收藏,几年前还曾“回到”厦门公开展出。 这些照片上,厦门曾用的英文名“Amoy”,在外国人中辨识度高——他们认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厦门,更加开放,生活方式更加多元。眼下,“China Travel Xiamen” 话题,仍然是外国人在社交平台上吸粉的“流量密码”之一。 2元就可以坐跨海地铁、几元钱租共享单车在“最美海上自行车道”上骑行……这些“很city”的元素,让英国博主Barrett感慨:“比如跨海地铁,真的太不可思议了,不仅可以欣赏到窗外的迷人海景,还能以最高效又低成本的交通方式跨岛游览。” 俄罗斯女孩Val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她在筼筜路“咖啡一条街”买了一杯饮品,在线支付的方式让她觉得十分方便。“我今天早上五点半就起来了,在海边看了绝美的日出,厦门已经成为我最想生活的城市了。” 来自德国的Berthold来厦门最喜欢的是玩沙滩排球和在海边游泳,他旅行超过70个GJ,始终认为厦门对他而言是最宜居的城市。 “30元吃到了一碗有肉、有海鲜、有蔬菜等多种食材的沙茶面,非常美味!”来自澳大利亚的博主Amy在其发布的短视频中分享,厦门本地人推荐的海蛎煎、麻糍、四果汤、土笋冻等当地特色美食都让她觉得非常惊艳,不过,让她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厦门人的热情好客。 外国人“打卡”厦门的视频,被添上中文字幕,“反向”输出到国内视频平台上。“外国游客的视角,有些很新奇,我都想跟着‘老外’的旅行视角‘打卡’我不知道的厦门。”土生土长的厦门市民叶女士说。  在街边餐馆用餐的外籍人士。
“丝滑”感 “相信厦门之旅会让这个夏天更加美妙” 虽然旅游大多是“从自己待腻的地方到别人待腻的地方去”,但如果生活方式差距过大,旅游感受也会打折扣。不过,老外们普遍认为,厦门很“city”,其包容、宜居、现代化、国际化,消除了隔阂和陌生感,作为入境中国的第一站显得更加舒适和亲切。 如厦门的交通。空中洲际航线方面,厦门航空波音787“梦想客机”,可将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外国游客在十几个小时内送到厦门,构建起外国人进出的主要门户口岸;厦门国际邮轮母港,是中国四大邮轮试点示范港之一,外国邮轮在中国的主要挂靠港。 辅以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便捷的市内公共交通网络……厦门“海陆空”大交通格局日趋完善,已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这带来“丝滑”的出行感受。第一次来厦门的希腊萨克斯管演奏家Dionisios刚落地高崎国际机场,就连连感叹道:“太开心了,虽然我还没欣赏到迷人的海岛风光,但是非常喜欢厦门机场,安静、干净。” 澳大利亚游客“Sean”夫妇同样是首次登鹭,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们提前下载了微信、滴滴出行,实现“点对点”高效打卡。 厦门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持续投入,也赢得了老外的芳心。除了世界遗产地鼓浪屿等知名景点,一些新兴的“网红打卡地”,如山海健康步道、空中自行车道、“双子塔”等也成为老外的热门目的地。 Jan、Aneta夫妇已经是第三次从波兰来厦度假了,一下飞机,他们就迫不及待想去感受厦门这些年发生的变化,“这次我们带上了2岁的女儿同行,我们相信厦门之旅会让这个夏天更加美妙!”Aneta说,两周左右的行程,他们规划了不少时间在海景酒店放松身心。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厦门五星级酒店数量近30家,密度在国内名列前茅,旅游接待能力可见一斑。 独特的文化,令厦门“city”之行有滋有味。来自智利、居住在北京的Nina说道,“像观赏南音、高甲戏、歌仔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 传统的漆线雕、漆扇、珠绣等,也迷倒了不少老外,他们认为,这是一座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的沿海城市。“逛街的时候,被一个凤冠迷住,果断买下来,准备送给我在俄罗斯的闺蜜。”俄罗斯人Rose笑着说,虽然凤冠是中国新娘结婚的专属标配,但应该也可以作为一个寓意美好的收藏品。  来厦外国游客点赞通关流程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