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资本往回报高的地方走,人才往机遇多的地方走。”第十一届琶洲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发展大会上,中大咨询人才研究院院长王微见如此总结人才流动的规律。 对于人才来说,为什么要持续流动到一个地方?大会专家们指出两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个地方能够为人才提供创业、就业成功的机会,二是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 广州海珠区正面临从原来的传统老城区向新城区转型的新时期,珠江前后航道围绕的自然岛要迈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岛,就要全力建设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中山大学国际创新谷以及后航道滨水区创新湾区,通过“一区一谷一湾”的建设,实现区域发展的蝶变。 以前的海珠有广交会琶洲展馆这样对外开放的金名片,而未来,集聚腾讯、阿里、小米等巨头的琶洲也将是全球互联网创新的新高地。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迅速崛起,必然需要更庞大的创新人才支撑,创新产业的迭代加速了人力资源的变革,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站在新起点的海珠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李国平认为,青年人一定会选择充满活力的城市工作、生活。作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广州海珠区依托创业、就业成功的机会和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向全国人才吹响最强“集结号”。 为人才“雪中送炭” 度身定做人才需要的政策 “大家都身处粤港澳大湾区之中,迎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抢抓这一机遇,成为了现场嘉宾的探讨重点。 “对比全世界四个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后来居上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看来,粤港澳大湾区有足够的劳动力和可进行建设的土地,随着湾区总体科技水平逐渐达到国际水平时,这些潜力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人口多的地方多的是,为什么粤港澳大湾区会得到青睐?关键是大湾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优势。”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善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优势还是在“人”,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面对全国“人才大战”,大湾区如何聚才引才?大会现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政策研究报告(2018年)》重磅发布。王微见表示,该报告共收集人才政策文件229份,分解重构人才政策条款2900多条,系统分析了大湾区各地人才政策的特色和亮点,将为湾区各城市的人才政策优化提供指引。 “真正打动人才的政策是"雪中送炭"类型的,而不是"锦上添花"。”王微见分析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政策体现出不同的思路,其中,广州各区的人才政策就“各显神通”,如海珠区的人才政策就围绕打造创新岛这一目标给予各方面的支撑。 “广州要想在这个大湾区有所建树,创新是它的主旋律。”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能全表示,创新背后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创新,他希望发挥中山大学的人才优势,激活海珠区的经济,再带动广州的发展、湾区的发展。 乐天智谷 国际智能科技创新谷 乐天智谷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2019年广州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科韵南路与新滘东路交界处,区域所在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琶洲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支点。 园区以人工智能、5G技术、数字经济、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孵化服务和资源协同对接服务,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资源共享、共融、互生。 “粤港澳青创湾”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青创湾基地)于2018年9月开始在海珠区委统战部、区科工商信局的指导下筹建,由澳门青年领袖周王安先生发起,整合广州、深圳及港澳台地区30多个社团与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及密切协作关系,汇聚了包含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服务、智能科技产业、新商业社群运营的各领域的核心优势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