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厦门洋唐居住区捧回GJ级人居环境大奖原创2024-03-15 10:06·厦门日报
 洋唐居住区是我省目前建成的最大保障性住房综合体。(厦门日报记者 王协云 摄)
说起位于翔安区的洋唐居住区,住户会将自豪写在脸上。这个小区被外界称为厦门最美保障房小区,曾获中国建筑界的“奥斯卡奖”鲁班奖,是福建省首个也是目前建成的最大保障性住房综合体。 最近,洋唐居住区又收获一张高含金量“名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为2023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此次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保障性住房项目。 中国人居环境奖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洋唐居住区此次斩获大奖,背后展现了建设和谐宜居保障房社区的持续努力:我市以“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多层次保障”,高品质推动住房保障工作,持续做优民生工程,推动多元群体和谐融合、共享发展,让更多老百姓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更好感受厦门的人文关怀、城市温度。 配套完善 下楼就是学校商超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郑民锋一家三代人住进洋唐居住区已经六年,谈及在这里安家的感受,郑民锋用两个字形容:方便。 同时作为母亲和女儿,在选择居住地时,郑民锋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有没有书读,老人是否可以享受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洋唐居住区几乎满足了我对住房的所有要求。”她说,小区配建了幼儿园、小学,住户可享受全学龄教育配套,孩子下楼或过一条马路就能轻松上学。读完小学后,孩子们还可能就读科技中学翔安校区。此外,面积达6.5万平方米鼓锣公园也近在咫尺,很多市民在这里晨练、晚休闲,能充分满足老人的休闲需求。 作为我市在岛外开发建设的第一个保障性安居工程综合体,洋唐居住区一、二、三期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占地41万平方米的大型居住区,最多可容纳约3万人居住在此。如何实现老百姓在这里“住得进、住得下、住得好”?我市将其作为“和谐人居”设计试点项目,兼顾职住平衡和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从完善配套入手,高起点规划,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教育方面,共配建4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中学,实现住户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教育均可在小区周边完成;交通方面,设置地铁站点、公交场站,住户进岛通勤便捷省心;商业方面,配套建设的大型商业综合体闽篮城市广场,集超市、餐饮、购物、健身、娱乐于一体;其余如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影院、公园、医院等设施也一应俱全,能满足住户日常所需…… “我市把洋唐居住区按照综合社区来规划,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集成民生服务,力求做到配套齐全,适宜居住,便捷出行,方便居民生活。”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如今的洋唐居住区宛若一个小城镇,已经形成“15分钟社区生活圈”。 15分钟,DB着一种宜居生活指标——不仅体现着居民在实现日常生活所需时的便利程度,同时也是社区空间网络丰富性与连通性的综合结果。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的可及性,实现舒适便利、生态宜居的高品质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感到幸福就在家门口,“圈”出美好生活。 推窗见绿 践行新时代“好房子”理念 实现绿色高品质人居 “居住环境比原来好很多!”六年前,李明红从马巷的老房子中搬出来,住进了洋唐居住区。“虽然户型不大,但南北通透、明厨明卫,品质可以媲美商品房。”有时候,她在窗边一坐就是几个小时,阳光透过窗子洒满屋内,望着小区内一片绿意盎然,李明红感到前所未有的安静与自在。 高品质建设创造高品质生活,洋唐居住区之所以能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答案或许就在其中。 数据显示,洋唐居住区建筑密度小于30%、绿化率高于33%,这意味着楼栋间距大、绿化多,住户推窗见绿,光照不会因邻近楼栋太近而被遮蔽。 小区均按照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和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小区进行建设,小区绿地普遍建设了海绵设施,建筑大量采用了光伏、光导等节能环保技术,仅地下车库的光导照明就铺设了200多个,不仅节能降耗,还降低运营管理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 不仅如此,洋唐居住区及周边区域也采用了海绵城市设计——城市的雨水通过透水路面被城市园林植被和土壤吸收、涵蓄,多余的水经暗渠收集排放,一部分引流到旱溪和水系公园;生活污水处理后的部分尾水,也回用于旱溪生态补水;溪边及水中的挺水植物、藻类则可进一步净化水质。“水系公园、旱溪公园的设计建设既生态环保,又提供了市民休闲漫步的绿色空间。”市住房和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打造绿色、低碳、环保居住空间之外,洋唐居住区还不断根据住户的实际需求优化建设,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譬如,针对住户电动自行车停放难、充电难、违规停放等烦心事,因地制宜建设了25个电动自行车充电停车棚,打造绿色安全的出行、停车环境,提升居民居住体验;为了实现居民垃圾投放不脏手、垃圾箱房不熏人,小区建设了17个密闭式处理的智能垃圾屋,强化居民环保意识,助力垃圾分类标准化、减量化、资源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