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湾、同安西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海湾、河湖优秀案例原创2024-01-22 10:45·厦门日报
厦门市同安湾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同安湾天然的亲海岸线塑造出多样化的公众亲海平台。 (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从高空俯瞰,同安湾的美景铺展开来——海面一片蔚蓝,金黄的沙滩、翠绿的椰树、轻轻摇曳的红树林,以及跑道上的慢跑者,构成一幅诗意浪漫的美好生态画卷。
新春将近,喜讯频传——近日,厦门市同安湾成功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海湾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模式,按照各美其美开展公众亲海型美丽海湾建设,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亲水岸段,同安湾实现了从养殖滩涂到滨海湿地、从传统渔村到生态新城、从浅滩浊水到亲海胜地的蝶变。
四大亮点看美丽海湾建设成果
亮点1:强化顶层设计 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同安湾保护与开发,高位统筹湾区开发建设和治理修复。注重高标准开展片区发展规划研究,按照先保护后开发、先治污后发展、先生态后景观的理念,着力构建城市、产业、民生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滨海生态新城。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先后制定《“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厦门市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专项整改工作方案》《同安湾生态综合治理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同安湾污染防治攻坚。”此外,我市制定实施《厦门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年-2030年)》《厦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项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清退海上养殖,陆海统筹一体推进海洋生态修复。
“美丽海湾”的建设,离不开多方协同发力。我市强化党政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纵向“市-指挥部-区-镇街”多级联动,横向“湖里-翔安-集美-同安”四区同向发力的格局,始终遵循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理念,将同安湾打造成为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湾区。
亮点2:坚持陆海统筹 夯实“水清滩净”底色
多年来,我市坚持陆海统筹,“美丽”的背后,厦门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付出的行动有目共睹。
2019年以来,同安湾片区新改扩建水质净化厂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3万吨/日。我市实施城区污水正本清源改造,环同安湾四区累计改造面积161.8平方公里。此外,我市坚持城乡统筹,一体推进农村污水提升治理,实现“雨水入河、污水入厂”。
为不断改善水质,我市全面做好“查、测、溯、治、管”,建立同安湾周边110个入海排放口一本账,完成“一口一策”综合治理。2020年起,市海上环卫站对同安湾海域实施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环同安湾四区均建立岸滩环卫保洁队伍,分段包片管理,实现岸段日常清理全覆盖、常态化。
我市还为海域治理插上“科技翅膀”——翔安岸段创新应用“智慧环保+高德工作地图”系统,打造全要素聚合、全方位参与、全过程管控、线上线下联动的数字化、开放型全新智慧监管服务系统,形成“一朵云、一张图、一平台”。该系统成功运用于入河入海排口整治、污水站点管理、海漂垃圾治理等工作领域,被评为十大“2022数字政府建设卓越示范案例”和厦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优秀创新成果(2020-2022年度)优秀创新案例。
亮点3:致力系统修复 提升海湾生态品质
治污之余,如何让同安湾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名片?专项整治、人工修复、增殖放流……一套组合拳的打出,为同安湾生态品质提升按下“快进键”。
取缔非法海域养殖、全面禁止海砂开采、积极开展“碧海”专项整治、组织开展海域巡查3403航次……一项项整治行动全方位守护“碧海”。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持续加大对同安湾海洋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着力推进重要湿地建设和红树林保护修复。我市出台了全国首个滨海岸线保护规划,建立科学的滨海岸线保护体系,促进岸线可持续利用。此外,退塘还海、破堤引流、清淤疏浚、护岸整治等工程的开展,进一步拓展了海域面积,重塑了湾区生态。
增殖放流丰富物种,也是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内容。仅2022年,同安湾就放流鲷科鱼类、大黄鱼、赤点石斑鱼、青蟹等苗种9.51亿尾,已有自然繁殖的黄鳍鲷苗种形成一定规模。
亮点4:优化亲海空间 促进人海相融发展
风景宜人的湿地公园、活力四射的彩虹沙滩、绿意盎然的滨海步道……如今的同安湾拥有丰富立体的亲海空间。这背后,是人海相融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我市科学统筹同安湾保护与开发,全力打造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厦门科学城,建成银城智谷、美峰创谷等科技园区,并因地制宜导入生态居住、休闲旅游、商业酒店、商务办公等现代服务产业,实现文、体、商、旅融合发展。
各项景观优化工程的建设,持续扮靓同安湾“容颜”。环东浪漫线、帆船公园、嘉庚公园慢道、乐海公园……天然的亲海岸线塑造出多样化的公众亲海平台。这其中,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五缘湾湿地公园等湿地公园各美其美,形成了玉带连珠的亲海空间体系,深受市民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同安湾亲海空间的塑造融合了苏颂文化、嘉庚精神等元素,通过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不仅提升群众亲海体验,而且营造出浓厚的亲海爱海氛围。环东半程马拉松、青少年帆船竞赛等赛事的开展,让同安湾成为我市海上体育竞技运动的优质赛场,为湾区增添勃勃生机。
名片>>
同安湾
同安湾海域面积101.48平方公里,岸线长度74.7公里,东起五通-澳头连线,西至高集海堤,含西北部集美、同安海域岸线,东部为翔安岸段,南部是湖里岸段。湾区内有东西溪、官浔溪、埭头溪等入海溪流,建有全市首个以红树林为主题的下潭尾湿地生态园区,设立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拥有滨海湿地8977.9公顷,自然岸线22.4公里。
数据:清溪入海
2023年,同安湾海域2个国控点位海水水质均达到二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浓度与2019年相比,降幅分别为40.67%和53.85%。110个城镇雨洪入海排放口全部完成整治,基本实现晴天不排污。海漂垃圾密度为96.63平方米/公里,垃圾覆盖度0.3‰,达到“清洁”水平。
鱼鸥翔集
同安湾海域的自然生态链条逐渐恢复,生态产品价值不断提升,观测到鸟类11目26科62种;线虫、桡足类等9个类群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短拟沼螺等33种底栖生物;以硬骨鱼为主的112种鱼类,隶属于15目53科88属。
人海和谐
人工修复沙滩45万平方米,种植红树林湿地134公顷,保护修复自然岸线达到22.4公里。同安湾海洋生态与文化艺术、体育竞技、高新产业高度融合,公众亲海临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日均10万人次)。
同安西溪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通过精细管护,同安西溪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
碧水悠悠,白鹭翩跹。漫步溪流沿岸,绿色景观带生机盎然。亲水步道、生态游园点缀其中,人们尽情亲水赏景,惬意自在……冬日暖阳下,同安区西溪流域处处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剪影。
日前,生态捷报传来——西溪成功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从昔日污水遍布,到如今的绿色生态“新家园”,西溪流域的华丽蝶变,离不开久久为功的治水实践。
近年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三水统筹为目标,同安区着力创新流域精细化治理,扎实开展西溪流域源头治理、精细管控、长效保护,推进自然生态恢复和亲水设施建设,摸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流域管家模式,全力打造“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丽河湖。

同安西溪水质不断改善。
●四大关键词看治水智慧
关键词1:建章立制
为治理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昔日的西溪饱受污水侵扰,河段水质无法稳定达标……如何做好治水这篇文章?同安区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规划引领、制度建设,为西溪治理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治理之初,同安区组织编制《厦门市东西溪流域综合规划》《厦门市同安区东西溪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系统化方案》,为流域治理提供规划引导,构建起责任明确、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保护管理机制,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
法治,是守护西溪水的又一道坚实屏障。同安区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河,发挥法治在流域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市水资源保护、污水治理、水系生态管理等法律法规与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同安区严格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强力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首家跨区域集中管辖、厦门市唯一的基层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同安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就位于西溪汀溪支流流域,近距离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审判庭成立以来,共依法审结涉水污染环境罪等案件31件,助力汀溪水库、莲花水库等地表水保护工作。
关键词2:截污控源
对重点污染源各个击破
治理之初,“截污控源”就被摆在突出位置。摸清底数、明确责任、逐项攻坚……同安区通过截污纳管、引流分散等措施,对西溪重点污染源“各个击破”。
同安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全面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力推进正本清源、农村治污项目,完成了西溪流域覆盖镇街共4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管道和19座分散式处理设施建设,从源头上遏制污水进入西溪流域。”同时,相关部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加强西溪沿线餐饮业监管,清退石材厂等工业企业和小作坊,并建设提升多个污水处理厂,在工业集中区完成了总面积13.5平方公里的正本清源工程。
此外,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生态环境部门等联手,从指导科学种植、推广有机肥、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等入手,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数据显示,西溪流域周边年度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2%以上,农田灌溉尾水总磷污染物持续削减。
关键词3:生态修复
聚焦水资源保障和安全水系建设
治理了污染源,如何让西溪水活起来、美起来?同安区将着力点放在水资源保障和安全水系建设上,让溪流变身生态走廊,补足水资源,实现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的双赢。
输水工程、水源连通、西水东调……各项水资源调度工程在汀溪、莲花、竹坝等多个水库紧锣密鼓地开展,不仅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增强了区域水体交换能力。同安区河长办相关负责人说:“得益于此,城市供水压力也得到有效缓解,西溪流域丰富的水资源正惠及更多居民。”与此同时,同安区引导和推动水电站落实生态下泄流量,妥善处理水电发展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
为了提升水生态活力,西溪流域同步建设了溪流生态湿地公园,与东溪“串珍珠”带状湿地公园“联动”,共同形成同安“我家住在湿地公园”新名片。此外,安全生态水系项目、河岸两侧带状公园、慢行步道多点开花,进一步增加了亲水活动空间,大大提升群众生态获得感、幸福感。
关键词4:长效监管
多部门联动 管护精细化智能化
治水,非一日之功,需要建立长效化机制。同安区在“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综合一线巡查管控与智慧系统应用,实现流域精细管护、精准施策。
水环境自动研判、污染源全面分析……隘头潭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管理系统,便是守护碧水的一道“利器”。“该系统依托省生态云平台,汇聚生态环境、公安、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实时数据,打通8个管理平台,实现统一监督,为污染治理和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平台工作人员说。不仅如此,同安区还在全市率先建成排水智能管理系统,建成全区管网一张图,实现排查信息可视化,为后期规划管道建设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针对西溪流域,同安区还创新引入有流域管理经验的第三方机构,构建“流域环保管家”机制——不仅岸线、排污口拥有“专属”管理员,与智慧系统互为补充,还配套建立了排口排查、整改、销号、日常管控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各级各部门责任有落实、项目有进度、整改有成效,为西溪流域水质持续向好提供坚实保障。
名片>>
同安西溪
西溪是厦门市最大的河流,位于厦门市同安区,发源于西北部的寨尖尾山,由莲花溪、澳溪和汀溪水流相汇而成,在双溪口汇合东溪,亦称西溪,东南流入东咀港出海。西溪流域干流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32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66亿立方米。
数据
西溪流域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逐年改善,从2015年的水质达标率0%,提升到2018年至2023年持续6年达标率100%。尤其是国控断面隘头潭水质状况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2020年以后实现稳定达标并多次跻身全国水质指数排名前30名“红榜”。
(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晓婷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实习生 雷雨田 通讯员 王剑波 林静婕 陈智勇 吕嘉扬 黄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