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初冬时节,阳光正好。在南安市水头镇,一座古朴别致的农家山庄掩映于半山之中。庭院里,花草盎然;田地中,蔬菜生机勃勃;角落边,肥硕的鸡鸭正在觅食……这样闲适的田园生活,让来自金门县的庄苓宗找到了归属感。 “我已经在南安生活了快20年,这里已经成为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和妻子、孩子都很喜欢,很习惯这里的生活。”近日,刚从台湾返南的金门同胞庄苓宗回到位于水头镇的福临庄,向记者讲述起多年来的“融陆”记忆。
放下生意,专注推动厦金大桥建设;足迹遍布两岸,致力于推动宗教人文交流……作为首批“着陆”的台商,庄苓宗不仅是改革开放发展大潮中的见证者、受益者,更是两岸相通相融的参与者、推动者。“我很庆幸自己来到了大陆,成为一名‘融陆’先行者。希望未来能带动更多台湾乡亲来大陆生活、工作,感受这边平安喜乐的生活,也凝聚起更深的共识,共同为守住如今这份‘稳稳的幸福’而努力。”庄苓宗如是说。 隐于乡村 返璞农家生活 日前,记者驱车至国道324线水头段路边停下,沿着白色的鹅卵石小路,走进了福临庄。眼前的欧式三层小别墅古朴而别致,庭院里花草葱茏,一草一木都被精心打理着。 “这座庄园是我自己设计的,因为比较向往平淡的农夫生活,所以特地选择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庄苓宗笑着领着记者参观了一番。 “一开始这里很偏僻,周边都没其他人家。”庄苓宗说,这几年,南安发展非常快,庄园周边也变得热闹起来,就连宽敞的国道324线也从庄园前经过了。平时,他和妻子住在这里,自己养鸡鸭、种菜,甚至种水稻,有时邻居养的蜜蜂产蜜了,还会喊他去挖一些品尝,和谐宁静的乡村生活让他更加安于乡野。  庄苓宗和工人一起收取蜂蜜。
“我就喜欢这样平平常常、安安稳稳的生活,特别是吃着自己种出来的东西,很有成就感。”庄苓宗笑着说。为何会选择定居南安?他思忖了几秒便答:“因为对我以及很多人来说,南安是闽南语发展最早的地方,也是闽南人真正的生活中心。这里的闽南语和金门的乡音最为相似,这里的很多美食也和我家乡的味道一模一样,让我觉得很亲切、很习惯,就像在家里一样。” 言及此,伴随着茶香氤氲,庄苓宗不由得忆起儿时。小时候,庄苓宗家住金门五龙山西园村。1958年,他在金门的地下防空洞出生,在21岁之前,他都是聆听着炮弹声入睡。“每天炮火不断,至今回想起来还是会感到害怕。”庄苓宗表示,年轻时,他目睹了战争的无情,更深知和平的珍贵。2001年1月2日,厦金“小三通”正式启航,敢闯敢拼的庄苓宗成为最早通过“小三通”来大陆发展的台商之一,并紧跟着大陆的发展潮流,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就在这时,他做了一个惊人的选择——“归隐”乡村。 壮志未泯 专注厦金大桥 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面对记者的疑惑,他默默领着记者来到书房,拿出一本厦金大桥可行性研究的书籍给记者。环顾书房,书桌上、书架上的书籍、文件材料、旧报纸,基本和厦金大桥有关。 原来,在不断“融陆”的过程中,庄苓宗一边见证了大陆的飞速发展,一边也目睹了长久以来金门发展的桎梏。“战后的金门不仅产业发展受限,医疗条件也很差,多年来未能改善。”庄苓宗告诉记者,长期以来,金门同胞若遇到急重症,最快最救急的方式就是通过“小三通”航线到厦门救治,但这个通道常常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为此,金门每年要花约3000万(新台币)包机来回,尽管如此,也难以避免偶发的机械事故。 “我们一直盼着能有一座大桥连接金门和厦门,金门的乡亲就能很好地解决就医问题,这么多年我也一直在努力推动这项事业。”庄苓宗说。为了金门的经济社会及民生发展,也为了加深厦门、金门两地的联系,2004年起,他把生意交由专人打理, 还将福临庄作为研讨厦门至金门大桥建设的“前沿指挥所”,积极为大桥的建设奔走,至今已坚持了20多年。 
“我们成立了‘金门和平大桥营建基金会’,并通过基金会联系了100多家在大陆的台企,拜访了许多老华侨,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不少侨亲纷纷表示愿意资助厦金大桥的建设。到2009年,金门县政府及基金会已经累积了一定的资金可以用于大桥建设,历任县长对厦金大桥的建设也十分支持。经过多方的积极推动,几经修改的《关于厦金大桥建设的执行报告》于2009年2月底获得通过……”翻阅文件,庄苓宗的眼底难掩激动。然而,就在各方做好准备之际,厦金大桥建设再遭变故,项目停摆,难以进入实操层面,至今未能实现,这成了庄苓宗心里不可言说的痛楚。 “我曾经讲过,这座大桥如果建不成,我就不退休,到现在依然是作数的。近年来,大陆对于建设厦金大桥始终秉持着赞同的态度,并多方积极推动。日前,《ZGZY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擘画出闽台两地应通尽通、能融尽融的新蓝图,也让我增强了信心。”庄苓宗说,这些年,他没有放弃推动大桥建设,而是换了个方向,更多地致力于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为筑牢两岸的“连心桥”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