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级城市头衔重要吗?(转)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行政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其体现形式包括了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等。其中,副省级市相当重要,是行政级别上仅次于直辖市的重点城市。
多年来,一直有不少城市努力争取升格为副省级城市,除了郑州,还有兰州、福州等省会城市,也意欲“晋级”。
郑州:
将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是近年来河南一个热点话题。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DB、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发言时建议ZY将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全国政协WY,郑州市政协副ZX、郑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朱专兴也在提案中建议将郑州提升为副省级城市。其实早在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DB、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就提出建议,希望把郑州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有专家、学者甚至提出争取洛阳也成为副省级城市,实现一省双副。
兰州:
2017年2月,兰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中国·兰州2030城市规划愿景》(简称《愿景》),《愿景》着力于生态安全的战略提升、区域协调的机制创新、规划龙头的引领带动等三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将兰州作为“一带一路”黄金段上的中心城市为突破口,创造条件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提高向西开放和区域合作的自主性。
福州:
福州也在积极争取。早在1994年ZY确定厦门等16市为副省级城市后,福建省也曾向ZY上报了《关于将福州市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市的申请报告》,但未获批准。多年来,福州一直努力申请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福州的一大尴尬在于,福州是我国华东沿海省会城市中唯一没有被确定为副省级的城市,也是5个非省会计划单列市所在省份中唯一没有被确定为副省级的省会城市。因此福建是唯一一个省内有城市比省会城市行政级别更高的省份。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分析,城市的行政级别越高,社会地位和整体影响力也越高,不光是SWSJ、SZ的级别提高了,下面的局委办的级别也相应提高。随着权力地位上升,这个城市聚集各种资源要素的能力更强,配置资源的权力也会更大,从而也会极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全国人大DB、三全集团董事长陈.泽.民近日在接受河南当地媒体采访时分析,升格为副省级,相关的政策配套会更加有利,对于人才、资金等的吸引力会大增,干部的配备上也会更加有利于城市发展。陈.泽.民说,人往高处走,创新人才、高科技人才、科研院所、高校肯定更希望落户到更有发展潜力的城市,而这些东西恰恰是现阶段郑州保持高速发展所急需的。
副省级市是指城市的“行政级别”,不是指城市的“行政区划级别”。所谓的行政级别,也就是说,副省级城市的SWSJ、市人大CW会主任、SZ、政协ZX的行政级别为副省(部)级GY,他们的职务任免由省.委报ZGZY审批。但在行政区划类别上,副省级市仍属于省辖市,由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管辖。
副省级城市的前身为“计划单列市”。计划单列市,全称为“GJ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是中国省级单位对所辖大城市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的城市。至1993年时,中国有14个计划单列市。
1993年7月,ZY明确除深圳、重庆、大连、青岛、宁波、厦门这6个非省会城市仍保留计划单列市外,其余省会城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1994年,原14个计划单列市和济南、杭州共16个市的ZFJG行政级别被定为副省级,但仍为省辖市。重庆则于1997年成为直辖市,副省级市减少为15个。
也就是说,目前现有的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了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这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广州、杭州、南京、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武汉、成都、西安10个省会城市。在10个副省级省会城市中,有6个城市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区中心,位列传统的十大城市之中,分别是广州、南京、沈阳、武汉、成都和西安。
5个计划单列市全部位居东部沿海省份,其中深圳、宁波、青岛和大连对应的省会城市广州、杭州、济南和沈阳都是副省级城市,唯有厦门对应的省会福州是地级市。
从区域分布上,15个副省级市大部分位居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则有4个,分别是沈阳、长春和哈尔滨3个省会城市,以及大连这个计划单列市;中西部地区则只有3个,即武汉、成都和西安这三个大区中心城市。
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设立至今20多年来,确实很好地发挥了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引领了区域经济发展。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分析,升格为副省级城市,首先是GY行政级别的提高,比如在同样是一个局长,在福州是正处级,在厦门是副厅级。其次,在财权、人事权等方面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强,这也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由行政级别高低决定的,有些副省级城市的发展也一般。”丁长发说,如今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关键不在于行政级别,而在于自身的努力。比如苏州、东莞、佛山的发展,就是通过自身加快市场化步伐实现快速发展,城市的福利待遇也随着经济发展得以提高。
丁长发说,从1994年设立副省级城市起,20多年来再也没有新增过,这表明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的今天,新增副省级城市这个“口子”难以打开。
牛凤瑞抱以相同观点,虽然郑州等省会城市升格成副省级城市,更有利于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不过这容易引起示范效应,“如果一个省会城市升格为副省级,其他省会城市也很容易群起效仿,那么是不是所有省会城市都要升格为副省级城市?对于那些经济总量较小、无法达到副省级城市条件的省会城市而言,又将如何区分?所以这个口子不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