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217|回复: 8

泉州:海丝古城“遗”见倾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31 18:0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福建泉州的人气比往年更旺。

有人为海丝而来。踏访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诸多嘉宾,经常问副馆长林瀚一个问题:从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到新时代的海丝重镇,泉州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

有人“遗”见倾心。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傅柒生在泉州的酒店电梯里,和带有外地口音的宾客闲聊“为什么来泉州”,得到的回答都是:“来看看世遗泉州”。

这是一座“烟火古城”。国际著名琵琶艺术家吴蛮第一次来泉州,就感到熟悉和亲切。

在上海、北京等地打拼的“90后”音乐人邓博伦说:“过几年也许会回到生我养我的这座古城,因为这里有古老与现代交汇的更多可能。”

古建与古乐

“刺桐花开了多少个春天/东西塔对望究竟多少年/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这是诗人余光中笔下的《洛阳桥》。

洛阳桥,这座与广东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的跨海大桥,以新的方式走进大家视野。

8月中旬,独角诗剧《泉州颂》在洛阳桥上演: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副团长阿木古郎饰演的“洛阳桥”与布袋戏中的偶人对话,讲述了泉州人因海而生、向海远行、向海图强和向海而兴的生动故事。

林瀚参与了《泉州颂》的打磨。他说,“站如东西塔,卧如洛阳桥”是泉州人熟悉的谚语,意思是做人要像东西塔一样顶天立地,要像洛阳桥一样坚韧顽强。洛阳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如今还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也是泉州籍华侨华人乡愁所系。“如何用音乐、戏剧等方式,激活这座古桥,是我们思考的焦点。”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个遗产点里,洛阳桥、府文庙、老君岩造像等古建筑是重要载体。

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泉州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作为特别策划,“世遗就在咱厝边——2023古建音乐季”7月底至8月中旬在泉州热闹上演。

两场夜话、一场开放麦、七场工作坊……泉州市副SZ陈小辉说,古建音乐季以古建筑遗产空间为舞台,以音乐为媒介,多维度展示世界遗产与艺术的千年对话,助推泉州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

开幕演出选择了唐宋时期泉州文化地标府文庙。12岁开始学弹琵琶、数十年来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吴蛮,携手泉州新一代南音社团“点水南乐”,共同演绎《丝竹相和,执节者歌》。

“古建筑活了,音乐也活了。”吴蛮说,在府文庙明伦堂前,与南音合作是梦想照进了现实。“传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南音,进一步激活了泉州城的古建筑,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活力。”

吴蛮尤其欣慰的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得到年轻人认可,后继有人。

大约两年前,弹钢琴、玩摇滚的“85后”青年蔡凯东,与拥有南音家学渊源的“90后”小学音乐教师郑明明等一起合作组建乐团,前者负责编曲和大阮演奏,后者则是琵琶演奏和主唱。

“点水”的命名,表明了乐团成员对南音古乐的谦卑态度。“就像蜻蜓点水,泛起涟漪。我们不改变南音,但用新的编曲方式演绎,希望南音被更多人接受。”蔡凯东说。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0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明明从小跟着奶奶学南音。外地朋友来泉州,她会唱南音给他们听,也会带着逛古城,告诉大家:“泉州古老的东西很多很多,转过身就可以和我们的历史文化撞个满怀。无论府文庙还是南音,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乐队成员大都记得,小时候路过府文庙前广场的情形。他们不敢想象,“有朝一日可以在府文庙里举办我们的演出。”

泉州申遗那一年,郑明明带着南音乐器,在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参加踩街活动。此次在府文庙前,她横抱着传统曲颈琵琶,与吴蛮竖抱着当代直颈琵琶相遇。

《春光明媚》《走马》《三千两金》等南音经典曲目,经过“点水南乐”改编后变得轻快,却又完全不失古朴韵味。此次演出因为吴蛮加入,诸多曲目音色变得更有层次感,现场赢得阵阵掌声。

“我们希望,音乐与建筑、传统与现代、城市与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共生。”古建音乐季发起人姚瑛说,在泉州这座古城,国际化的音乐、艺术与本地文化结合,更能呈现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所具备的海纳百川特质。

“作为文旅产业从业者,‘保护遗产、赋能文旅’是绕不开的重要课题。”泉州文旅集团党委副SJ、副董事长陈东聆说,古建音乐季是一次崭新的尝试,期待更多人参与到古建筑的活化利用中来。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客,闲聊起来,大家众口一词:为世遗而来。

泉州“世遗IP”逐步形成,带动文旅融合逐步显现。2023年上半年,泉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815.92万人次,同比增长49.4%;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431.83亿元,同比增长60.8%。

在泉州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地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可持续生计活动第五处试点地,并命名为“古厝新声”。

“泉州是活的世遗,文化遗产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人来了发现,泉州是一个特别美妙的地方。”傅柒生说,泉州世界文化遗产承载历史,连接当下与未来,要让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让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提供更多的精神享受、精神盛宴、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0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慕名探访世遗泉州,感觉挖到了宝。”在上海参与组建乐队,到英国、德国等地巡演过的邓博伦认为,泉州有古老的文化,又保存得很好,同时不那么商业化,还带有很多“老时光”的温情。“这种低调奢华,击中了现代探访者的心。”

与邓博伦相识、搭档多年的泉州音乐人李昱泽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在他看来,世遗泉州的魅力越来越明显,除了吸引外地游客探访之外,也吸引着在外泉州青年回乡。

“我们和华侨一样,也是先出去,再回来。”李昱泽说,在北京,泉州小伙伴们相聚喝酒聊天,已经开始真真切切地探讨,是不是可以回泉州做一些文创产业,“我们的设想,已经具体到回来租用什么场地,以及如何运作。”

古韵与未来

近10种来自不同窑口的宋代瓷器样本“列队”迎接参观者;揭示千年跨海石桥洛阳桥桥基加固原理的“养蛎固基”模型陈列于醒目处;墙上的巨幅地图显示,从古代泉州出发,中国商船可抵达东亚、南亚、乃至西亚北非的数十处地标,最远可及位于波斯湾附近的霍尔木兹……

盛夏时节,位于泉州市中心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游人如织,围绕宋元海外交通历史、碑石雕刻、船只沿革等馆内同步推出多个常设展及临时展。规模最大的常设展“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吸引游客最多。他们中既有本地学子,也有全国各地前来探访“海丝”奥秘的考古爱好者,还有一些是到此旅游的在华外国留学生……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上午,短短数小时,博物馆客流从数百攀升到上千人次。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泉州,大多会探访这座博物馆,大家渴望破解这座世界遗产之城千百年来海洋文化演进“密码”。

“古建音乐季”期间,刚刚受聘成为泉州“丝绸之路音乐推广大使”的吴蛮抽空到访博物馆。她惊讶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已是一座底蕴很深的国际化城市。“从博物馆陈列的多语种石碑看,这里与古代的西亚、北非、中东、中亚,都有密切联系,这就是泉州的独特魅力。”

自博物馆归来,她激动地把拍摄的照片通过互联网发给世界各地音乐家一同欣赏。她拍摄下的碑刻文物,有些记录着不同民族、不同宗教背景的远道而来者的生平,有些则讲述长眠于此的外国人与刺桐城人民的友好往来,还有一些是见证促进商贸交易、包容多种信仰的场景,不少装饰雕刻中,既有中国传统花卉、动物纹样,也有外来的莲花、天使、狮身人面等特殊的符号形象。

“多元包容、气象万千!我希望,一起创作或演奏‘一带一路’音乐作品的朋友们都能进一步了解泉州,有一天到这一方宝地来看看,感受中外文化在丝路的古今样态。”她说。

7月下旬,来自陆上丝绸之路起点西安的灰陶瓦当与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泉州等地的红陶瓦当,相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开一场关于丝路瓦当的“对话”。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0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此同时,“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览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和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同时举办。林瀚说,这个展览从去年开始策划,通过千年古港、千年古城和千年传承三方面,展现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的历史风貌,也向世界展示中国东南滨海城市泉州古城的浓厚韵味。

“宋元时期的泉州,为世界打开了一扇独特的‘中国之窗’,往来于此的人们彼此交往交流交融。”资深音乐人、旅行播客拍摄者李以健十分感慨,两年前泉州申遗成功,再次向世界证明泉州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如今,“世界的泉州”正被更多人所看见。

李以健说,“泉州文化中坚韧的一面源自海洋、得益于海洋,这是一种流淌在百姓血液中、沉淀在基因中的文化特质,随着世遗之城的保护与‘活化’工作深入,相信泉州也会被世人进一步看见、理解,这里不仅是‘一生来一次’,更是来来往往、互联互通的泉州。”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硕士生导师闵捷看来,无论从历史文脉还是从地理特征看,泉州的国际化与华侨文化紧密相连。而今作为“世遗之城”,泉州正被“重新发现”,也需要被“重新发现”。“当国际视野进一步打开,倚重华侨文化的同时,还需要在更广阔的世界文明、海洋文明演进史中重新展示泉州,挖掘更多被‘淹没’的中西交流故事,把泉州故事更好地讲给世界听。”
 楼主| 发表于 2023-8-31 18: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很多文化要去发扬挖掘,比如陈三五娘爱情故事
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大约起源于明朝永乐年间,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剧本均为闽南语编写,用戏剧来表演,广泛流传于粤东(今潮州、汕头、揭阳、汕尾)及闽南的美丽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1]

内文词语用潮州话及闽南语泉州话混合著写,可谓最早的一部闽南语方言出版品[4],故事内容在叙述陈三(泉州人)五娘(潮州人)爱情故事曲折之过程。

因荔镜记的自由爱情故事与中国传统父母作主的媒妁之言婚姻有所冲突,所以此剧在明清两代一再被官府禁演,不过还是广受群众欢迎。

2014年11月11日,陈三五娘传说经GWY批准列入第四批GJ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表于 2023-8-31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来惭愧,个人对这些兴趣不是很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9-2 01:11 , Processed in 0.0576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