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329|回复: 5

黄永玉逝世,曾说“德化是值得回忆的地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6-14 19: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据黄永玉​亲属6月14日讣告,著名画家黄永玉因病于2023年6月13日3时43分离世。他在生前最后一份遗嘱中明确:“请将我的遗体进行火化,不取回骨灰。希望我的骨灰作为肥料,回到大自然去。”家人决定尊重其意愿,不举行任何告别、追悼仪式。

黄永玉先生,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1924年7月9日(农历)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凤凰县城,土家族人。中国GJ画院院士,ZY美术学院教授,曾任ZY美院版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ZX,是现当代中国文化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艺术家。
因家境贫苦,黄永玉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德化的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无论是在各类访谈节目中,还是在自己的文学作品里,黄永玉都无数次提到德化,说那是“值得回忆的地方”,感激山城的纯朴给他的呵护与宽容。在看似平静单纯的字里行间中,处处流淌着“年轻的苦难,惊恐,快乐,友谊,爱情,流离,劳累,道义……让世界上所有的老人在回忆中都感觉曾经美丽和富有过。”
以下为《黄永玉笔下的德化》,原文作者郑金勤,刊载于2017年3月。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92岁高龄的黄永玉创作的一部体量巨大、内容厚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计划由三部分组成,总字数将接近三百万字。1945年他开始动笔写这部小说,中间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长时间停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芙蓉》杂志曾连载小说中的部分内容,一年期满,黄永玉再度停笔。直到2009年《收获》杂志决定从头连载,那年黄永玉已86岁高龄,从此笔耕不辍直至今天。



“无愁河”第一部《朱雀城》80万字,描写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中期,湘西边城朱雀独特的人文地理及民俗风情。第二部《八年》描写12岁的主人公张序子因为家道中落,离开了故乡朱雀和妈妈、婆、弟弟们之后的故事。



1939年夏,因为打架,张序子离开了安溪到了德化。还是因为打架,张序子躲在一家瓷器作坊做小工,他与几个同样热爱艺术的青年沉溺于艺术的梦想之中。1941年,由于替人打抱不平,张序子离开了德化。



就让我们跟随他的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感受黄老先生对德化的记述,步入程田寺格那“一整条瓷器艺术大街”,走进“随处可见”的大小瓷器作坊,欣赏“巴掌大到真人大的佛祖、观音、达摩……”,品尝那“含志卖”,配着“咸笋,咸芥菜,‘喔践’”,以及“一人多高,像橡树干一样粗”的大笋,甚至体验那些咬得你“不停地在地板上翻身打滚”的满被窝跳蚤……当然,还能欣赏到黄永玉彩绘在德化瓷盘上的变化各异的兰花、麻雀、老虎……看看“没见过这么大的月亮”以及“满天星斗缀成的彩裙普照尘寰”,一起回忆那“曾经的美丽和富有”……



《八年》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的第二部。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上册中,黄永玉主要描写主人公张序子在安溪求学的经历。1939年夏,因为打架,张序子离开了安溪,二叔让他“换个环境”,介绍他到“德化师范”去。



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册中,详细描述了德化的风情人物,记载了凤林慈儿院(难童教养院)、程田寺格陶瓷街、屈斗宫遗址乃至闽南方言,在他细腻的笔触下,这些物、景、人都是鲜活的历史。他感受着德化人的“远古血脉”,享受着德化的生活方式,欣赏着德化人对待文化的认真快乐,并把这些记录在文字和画作里。



“二叔给了六块钱,请挑夫挑行李到永春,从永春再坐汽车到德化……二十个人坐在里头,摇摇晃晃上山,半天到了德化。”“序子的住处在对河城边野田间一座小祠堂里”。



德化小城给他第一印象:每天清早从祠堂出来,绕半条街,过大桥算是城外,沿几间小客栈,一个汽车站,走着走着进入校门。天天如此……星期天不过桥,城内就这么一条街,十分钟就走完了。赶墟的时候热闹,大汽车放开喇叭叫……

回到大街上,来往疏通了,你可以闻到带麻点的兰花香的蘑菇摆在街边篮子里;几根直径一市尺、一米九二高的嫩笋斜靠在墙边,你会以为是树,是柱子……



德化城就是那么平平常常向着你。一条不大不小的清悠悠的河水,慢慢穿过一座桥洞东去。这座城在高高的山上,不在平地。



好一句“德化城就是那么平平常常向着你。”看似平淡至极,却满怀感激,感激山城的纯朴给他的呵护与宽容。紧接着一句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清悠悠的河水,慢慢穿过一座桥洞东去。”尽显浐溪的清悠与洁净,那感情,那味道,时隔70多年,仍然难以忘怀。末了则是“这座城在高高的山上,不在平地。”点出了德化城山高平地少的特点。



德化城关,置县后为历代德化县府衙门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民国时期,德化城依旧规,城关主要集中于五路:即以林森为名的“子超路”(富东街)、以黄珍吾为名的“静山路”(城里、西门街)、以蒋介石为名的“中正路”(塔雁街)、以孙中山为名的“中山路”(德新街)和以陈仪为名的“公侠路”(兴南街),适时有各行各业的商店、服务业180家。其中,绸布、医药、京果等行业主要集中在中正路,大小商店有67家之多;杉木、纸业多集中在子超路,商铺32家;饮食业集中在中山路,商铺38家;陶瓷业主要集中在公侠路,商铺30家。



而后又借前来观赏序子彩瓷作品的徐曼亚先生好友车巨然之口,再次把德化的山山水水又夸了一遍:“明年春天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到周围山上走走,雅集一番。德化名山,双鱼、凤翥、大洋、妙峰、大旗、登高、薜萝、黄龙,上百的名山奇峰,道观庙宇罗列其中;环抱县城的长河叫作浐溪,其他幽雅水流也有二三十道。德化的山水说起来是很深情的。我从小至今没去过外头大地方,只在家乡教私学为生,很晓得一点这里的风土人情。”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19: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落闽南
浪荡汉子辗转于八年炮火

随着《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八年(中部)》在今秋发表,在猫头鹰之外,黄永玉插画中的泉州东西塔、试剑石、老君岩也回到了泉州,汇入了老泉州的远古血脉。

1937年春,黄永玉独自离开故乡凤凰,13岁的少年本该在厦门集美学校安稳念书。但当年冬天,抗日战争爆发,黄永玉也随学校搬迁到安溪。“浪荡汉子”的少年流浪生活就此开始,1940年他流浪至德化,1年后来到泉州老城,之后又辗转仙游、赣州、梅县。至1945年日军投降,整整8年的流浪岁月,战争炮火声是少年蜕变历程的背景音。

这条奔走路径被画成了《八年》扉页上的手绘地图,黄永玉在一旁写:“哈哈!这八年!”并非少年不识愁滋味,在“可爱性”之外,黄永玉之子、香港画家黄黑蛮曾说:“作为一个流浪的人,父亲本应生活悲惨,但他却对泉州充满了感激之情。”

因为黄永玉的文艺创作正是在泉州的六年中开始的。在安溪,他开始木刻,首幅作品《下场》发表于《大众木刻》;到了泉州,他在“战地服务团”里有了一间美工室,团长王淮支持他印制了第一本画册——木刻集《闽江烽火》。一个漂泊者,一本薄薄的木刻集,人在家破国难中流浪,对艺术的赤诚之心则在泉州老城里有所依托。

这份依托还缘于黄永玉结识了李叔同、妙月和尚等一方传奇,以及虾姑、蔡宾菲这样地道而可爱的泉州人。在这座开发于晋唐、曾为世界第一大港之一的古城里,漂如浮萍的懵懂少年在独特民俗风情的韵润下,逐渐蜕变为一个性情放达的青年。而他对艺术的悟道过程,亦如丝线织进了在泉州老城的六年时光里。

《八年》中,生于西南腹地、从大山里走出的少年张序子来到泉州,从“蚵阿煎”(海蛎煎)中吃出“一嘴海”,也尝到了多民族文化交融下“海滨邹鲁”的人文风俗。借由序子这个自传式的少年,黄永玉也把上世纪四十年代泉州那群有血有肉的人物一一请了出来。

“泉州处处情调,你慢慢体会吧”,刚到泉州的张序子对炖着热汤的杂鱼担子着迷时,泉州报馆的编辑张人希如是说。多年后,黄永玉的《八年》中,这份浓郁的冬日深巷味道依然温热。
发表于 2023-6-14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在福建待了多久?
 楼主| 发表于 2023-6-14 22: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州小车车 发表于 2023-6-14 20:16
他在福建待了多久?

1937到1945
发表于 2023-6-14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1946年在南安国光中学教书。
发表于 2023-6-14 23:2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年代,德化有汽车站,通公路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28 03:07 , Processed in 0.0450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