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莆田少林寺论略 莆田方面则认为林泉院即莆田少林寺,根据不少资料记载南少林在莆田,莆田方面在挖掘林泉院时发现一个刻有“僧兵” 字样的石槽,可是由于“兵”字迹上半部模糊,而且如果解读成“兵”字,整句不合汉语语法,疑是“其”字,如按当地学者解读为“当院僧兵,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据康熙字典解释,合表示两个,共表示三个,合共造不合语法。应该解读为“当院僧,其永、其津、其合,共造石槽一口” 比较合理,况且即使是僧兵两字也不足以说明它是少林寺,因为其他地方的寺庙都曾出现过僧兵。虽然《洪门史》《天地会》等史料记载的南少林在莆田,但这两者不是古文献的原始记载,而且由于天地会的秘密会社的性质,其会簿中不会直接明了地记载南少林寺的详细位置,清代前的诸多史志也不见记载莆田少林寺,林泉院就是历史上的莆田少林寺史证不足。 第三节 福清少林寺论略 宋朝淳熙《三山志》卷三十六(编纂者泉州状元晋江人梁克家,官至左丞相),明《八闽通志》卷七十五(福建第一部省志,主纂者莆田人黄仲昭,官至江西提学佥事,一生编纂过多种方志),正德《福州府志》卷四十(主修叶溥乃浙江龙泉人,任福州知府,少时游学于闽,对福建人文所知甚多,共同参与编纂的福建闽县人林庭㭿官至工部尚书,曾参与编纂《江西通志》),清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的福清寺观条目中都有收录,这些史料都是由当时社会文化学历很高的人编撰,是有说服力的。 福建省和福州市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根据文献记载的古地名推导出今地址后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印有“少林”字样的相关文物,比如少林下洋桥的石板上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舍银造下洋石桥一间”等文,马洋亭下桥的石板桥上刻有“少林院僧显清舍梁一条显常一百文”等字,此外,对该寺的遗址的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带有“少林”字样的瓷器,碗底墨书“少林天王”“少林”“少林常住”“主持”“沙门”“比丘”“僧众”等字样的瓷器,有力地印证了两宋时期福清少林寺的存在。 至于为何有的称少林院,有的称少林寺?因古有“南院北寺”的说法,宋代以及宋之前的福建寺院多习惯以“院”称之,乃年代不同而称呼各异,宋代《三山志》所记的寺院中,称“院”的有176座,称“寺”的仅有10座,而明代的《八闽通志》已大不相同,以“院”为名者只剩31座,其他157座均称作“寺”。换言之,少林院就是少林寺。 至于少林村被记作肖林村是1962年之后的事,本地方言中肖林和少林谐音,1950年颁发的土地房屋证上还是记载为少林村,清末和民国年间出版的福清地图上也是记为少林村,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该村昊姓人家立的墓碑上也是刻着“少林”字样也是一个佐证。村庄周围到处是以少林命名的道路和水田、山丘等,如少林丘、少林路、少林溪、少林洋、少林尾、少林桥、少林庵等等。 对福清“嵩山”地名的考证(主要验证该名字是不是今人杜撰还是自古就有),主要从以下几方面: 1、《后村先生大全集》: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刘克庄(莆田人)的文集中的《诚少林 日九座》记载他有两位好友分别是福清嵩山少林寺的德诚和尚和仙游九座寺的祖日和尚,并且福清嵩山德诚和尚的师傅是高僧“铁鞭韶”,查《福清县志续略》,铁鞭韶是宋代高僧释允韶,俗姓刘,名允韶,字铁鞭,今福清新厝镇绵亭村人。 2、《黄檗山寺志》有对福清嵩山的记载。(黄檗寺又叫万福寺,自古为名寺,是日本黄檗宗的祖庭) 3、历史地图对嵩山的记载。清光绪(1905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福清县图、总参测绘局(1962年)的《东张地图》,1979年版的《福清县地名录》,都记载着嵩山。 4、南岭宫对嵩山的验证。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的南岭宫前墙木柱上有一副楹联“宫向嵩山兴万载,神居南岭佑千家”可推断其大门正对嵩山。 对福清少林武术迹象考证,福清少林出过武术高僧,比如“铁鞭韶”就记在《福清县志续略》和南宋释圆悟的《枯崖漫录》中,鞭类乃少林功夫中的一大类别,清代以前福清出过武状元和武解元,清代后更多,历朝中任较高武职的官员也不少,兵部尚书、兵部侍郎等都有。 有史志文献可鉴,有实地文物可考,更有寺院遗址可证,由些可推断,福清少林寺就是历史上的闽中南少林寺,即福建少林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