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另一大特点是“口岸型的交通要地”,也被称为“东南沿海大通道”,已经和世界上200多个GJ与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厦门也是一座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至2022年末,厦门累计引进外商投资企业18034个,实际使用外资397.1亿美元,64个世界500强企业在厦投资115个外资项目。 厦门港是GJ重点建设的四大国际航运中心之一,厦门口岸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大海运集装箱口岸营商环境测评”最佳成绩。在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1243.47万标箱,居国内第7位。货轮航线173条,其中133条是外贸航线,可以通向55个GJ和地区的149个港口。 拥有一个优质的港口,在现代贸易中非常重要。就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而言,水运比陆上运输要便宜很多。而且,对于中国绝大多数的贸易伙伴,包括北美和日本,中国并没有陆上运输线与之连接。因此,越靠近沿海大港口的地方,参与国际贸易的成本就越低,吸引投资就更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来说就快一些。 这个经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成立的,大的海港很多都是(或曾经是)制造业的中心。而当一个城市的产业升级到以服务业为主时,其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人力资源优势仍将保持,从而继续增长,制造业中心往往转型成为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加入了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发展了出口加工型的制造业,于是,到大港口越近,便距离国际市场越近,其劳动生产率也越高。 当然,厦门的陆路运输也不逊色。福建省“依山傍海”,境内山地、丘陵面积占了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崎岖的地形曾经是人员、货物流动的一大阻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全省花大力气打通“血脉”,串起所有县市和主要城镇,福建抢先实现了全省县县通高速。 通过沈海、厦蓉、厦沙等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与中西部高效衔接。在铁路方面,厦门地区已经形成“四干(福厦、厦深、龙厦、鹰厦)两支(海沧港区支线、东渡港区支线)的“铁路骨架”,厦门市已经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去上海5小时、深圳2.5小时、福州1.5小时抵达,与周边地市、中西部路网的无缝连接。 厦门还是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中,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枢纽城市。通过中欧班列可以直通欧洲、中亚与俄罗斯,通过港口可以覆盖东南亚、印度与日本,厦门是唯一真正实现无缝衔接的“陆-海”枢纽城市,通达欧洲中亚及俄罗斯12个GJ34个城市。 在现代空运方面,厦门空港是中国大陆六大口岸机场之一,2022年开通运营城市航线174条,客货运洲际航线9条,建设中的新机场年吞吐能力8500万人次,预计在2026年投用。 了解国际经济格局与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朋友,应该明白这个枢纽地位的巧妙之处。 2022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802.7亿元,增速排名全国15个同类城市首位。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最快,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值分别增长40.7%、16.4%和27.9%,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3倍、45.9%。 这样亮眼的成绩背后,ZF引导基金功不可没。厦门作为东南经济重镇,也是引导基金的重镇,拥有多支表现亮眼的引导基金。 厦门的ZF引导基金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当时GJ十二五规划期间,推出了GJ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当时厦门就已经决定拿出资金,参与GJ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一个城市的ZF引导基金做得好不好,能否带来产业聚集效应,主要与相关部门是否重视它密切相关。厦门一直很重视金融服务业,很早就把引导基金作为主要发力点。 举个例子,例如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在全国来看也是ZF引导基金中的佼佼者。从规模来看,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超1200亿元,这是在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理事会、市财政等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所形成的。 这些钱不仅仅是投出去就结束了,它们还撬动了4倍以上的社会资本。此外,更重要的是被投项目与厦门产生往来,无论是业务上,还是人才上,所带来的产业带动效应非常重要。 从具体执行角度,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受托管理机构是厦门创投,其母公司金圆集团是一家由厦门SW、市ZF组建,市财政局作为唯一出资人的市属国有金融控股集团,牌照非常齐全,拥有包括银行、信托、证券等14张金融牌照,是厦门资本招商和产业投资的核心门户。 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的另一大目标是,对产业链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所以厦门市产业投资基金所参股的基金,重点布局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技、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也是东亚GJ“举国体制”的一种现实体现,由ZF对新兴核心产业进行调控和“集中力量干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