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513|回复: 0

徐晓望:元代加封妈祖为泉州神女的合泉州行省的内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18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元朝,改湄洲神女为泉州神女,湄洲在元朝隶属于兴化军莆田县,虽说莆田在宋以前隶属于泉州管辖,可是自宋元以来,两地各有州郡设置,宋代,泉州与兴化军是并列的行政机构,元代的泉州路与兴化路也是并列机构,把湄洲神女改为泉州神女,似乎找不到理由。学者许在金认为,妈祖出生时,莆田尚在泉州管辖,所以改称妈祖为泉州神女,不足为怪。我个人认为泉州神女封号与元初泉州设立行省有关。元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控制福建,随即设立“福建道提刑按察司”,这是具有省级地位的机构,至元十五年,福建升格为省“诏蒙古岱,索多,蒲寿庚行中书省事于福州,镇抚濒海诸郡”值得注意的是蒲寿庚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元朝朝廷因泉州海港的原因重视泉州,数度在泉州设立行省。《元史》记载:泉州路至元十四年设“宣尉司”十五年改宣尉司为行中书省,十八年迁行省于福州路,十九年复还泉州,从记载来看,泉州在元初设立行省,与福建省并立,不过泉州行省并不稳定《元史》记载:“时废时立”,多次被福建省取代,经过多次废置于重建,元朝最终废除泉州行省。改隶福建省。不过在至元十五年到十八年,泉州行省是存在的,莆田因“地近泉州”划归泉州行省。      不过这一时期,莆田的兴安州升格为兴化路,泉州亦由平海军升格为泉州路。莆田路,泉州路是平级机构。两地合并设立泉州行省,所以湄洲神女改为泉州神女,不足为怪。
       泉州行省的设立和蒲寿庚有直接关系,在泉州,蒲寿庚家族以豪富闻名,蒲寿庚女婿佛莲“其家富甚,凡发海舶八十艘”他走后,留下的珍珠就有“一百三十石”而蒲寿庚和蒲师文父子在福建和泉州相继担任高官,集政治权力与经济实力于一身“泉人避其熏炎者十余年”,元朝一向利用色目人统治汉人和南人。元朝统治者想通过蒲寿庚家族统治海外诸国,在此背景下,元朝多次在泉州设立行省,不过自从元兵从泉州发兵攻打占城和爪哇失利后,泉州地位下降,蒲寿庚家族风光不再,泉州行省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不管怎么说,蒲寿庚家族对妈祖信仰的发展还是起了重要作用。也因为蒲寿庚,泉州数度设立行省。不过,如果把妈祖放到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去看,元朝,海运业和北方漕运业发达才是妈祖屡获殊荣的根本原因。元史记载:元朝有专门管理海运的机构“行泉府司”该司“所统海船万五千艘”,“自泉州至杭州立海站十五,站置船五艘,水军二百,专运蕃夷贡物及商贩奇货”。当时的水手,船工,舵手和海上押运皆信奉妈祖,元初,因年年征战,北方缺粮,所以漕运应运而生,妈祖“因助漕运有功”获元朝褒奖册封达8次,这才是妈祖信仰在元朝发展的根本原因。至元十五年封赐妈祖的制诰云:“惟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元朝漕运,每年都要从南方通过漕运载二百多为石粮食到大都,也就是北京。粮食到达天津,朝廷都要遣使南下祭祀妈祖,并配备专门的石刻祝文敬献妈祖:“神有大德,捍患御灾,相我漕舟,列祠惟旧,莆田为郡,灵迹所由,莅政云初,遣使代祀,式陈菲荐,庸答神休”。
      元军进入福建是在公元1276年,当时元军元军攻占南宋首都临安也就是杭州,宋太后谢道清带小皇帝投降,文天祥等人在闽粤一带组织反元义军,不过元军的优势明显,宋朝官兵大都不战而降,元军直取福州,兵锋逼近莆田,此时莆田人陈文龙组织反元义军,陈文龙2身为宋朝的参知政事是宋朝著名宰相陈俊卿后裔,所以陈文龙一呼百应,莆田百姓与元军殊死搏斗。顽强抵抗,但在势不可挡的元军进攻下,陈文龙被俘,其后陈文龙之叔陈瓒再次组织反元义军,据城抵抗,元军苦战多日才攻下兴化郡城莆田,进城后对莆田官兵大肆屠杀,史记“元兵屠城”高兴部元军在莆田斩首三万余级,血流漂杵,莆田许多士绅死于这次战乱,元军为了补充自己的水师,在莆田境内沿海掠获海船七千余艘,莆田海商受到极大打击,他们的海船被没收,财产被掠夺,在宋朝,莆籍海商是一支重要力量,在元明清以后,莆籍海商远不如泉州漳州海商,莆籍海商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与元朝屠城和掠获莆籍海商有关。
《元史·卷10·世祖纪》载:“至元十五年(1278年)八月乙丑(即八月十四日),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此时的局势,南宋·张世杰等奉帝南奔海上,元将张弘范率兵追击。据《宋史·卷47·瀛国公本纪》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正月壬戍,张弘范至崖山。……二月癸末……(陆秀夫)负帝投海中。”至此宋亡。      元世祖于此时为何以“泉州神女”之名而不以南宋·理宗所封“护国助顺协正嘉应善庆显济妃”之号来封妈祖,又去掉“助顺”改为“明著”,并由妃晋为天妃呢?这是有其政治目的,表示元朝不承认南宋的封号,另以“泉州神女”称妈祖,祈求保佑元朝灭宋室于海上。
      乾隆《泉州府志·卷3》称:“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县如故。大德元年(1297年)置福建平海行中书省。以泉州为治所,辖诸州。”此时泉州行政区的地位大大升高。“辖诸州”包括管辖妈祖出生地兴化军,则“泉州神女”一词,非同凡响矣。《续文献通考》至元十五年条亦称妈祖为“泉州神女”。
《湄洲屿志略·卷2·祀典》载:“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封护国明著天妃。诏曰:……腾恭承天庥,奄有四海经,粤若稽古,咸秩无文。惟尔有神,保护海道,舟师漕运,恃神为命,威灵赫濯,应验昭彰。自混一以来。未遑封尔,有司奏请,礼亦宜之。今遣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提举蒲师文,册封尔为护国明著天妃。”诏书写明妈祖保护海道。”有趣的是这次册封妈祖的钦差大臣,竟是派蒲寿庚之子,时任市舶主管的蒲师文(参见《泉州人名录·蒲师文》)充任。蒲是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徒,派一个伊斯兰教徒充当册封道教天妃的钦差,似不相称。如细细一想,派市舶司主GY又属外族的人册封妈祖的,表示这次册封与至元十五年的性质不同。上次元世祖是因海上宫事及政治需要封妈祖的,这次则是从海上交通贸易的经济目的来册封的。所指的“有司奏请”当然指泉州的官方了。
      《元史·卷20·成宗纪》载:“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壬申(即二月二十日),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又又《湄洲屿志略·卷2·祀典》称:“成宗大德三年,加封辅圣庇民。诏曰:利涉洪波,显造化难名之德。尊崇懿号,传神明不朽之荣。申锡宠章,禀为殊典,可加封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  此次册封,《元史》又重提妈祖为“泉州海神”,较为至元十五年提的“泉州神女”,意义更明确。为什么元朝朝廷不称妈祖为“湄洲神女”或“莆田海神”,而称为“泉州海神”?可见妈祖在元朝的扬名晋爵,都是泉州官方奏荐的成果。宋代凡水旱盗疫之灾妈祖悉皆显灵,并不局限于航海。妈祖的专职海神地位,是元朝封天妃后才正式奠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24 05:04 , Processed in 0.0522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