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福建地铁圈 于 2023-2-3 12:31 编辑
眼下,全国多地掀起新建本科院校热潮。 消息称,合肥又一所公办本科院校“合肥理工学院”正在紧张建设中,计划2024年9月份迎来首批学生入驻。 
广东省则正在疯狂建大学,目前新建一共有13所本科院校,在建有: 广州交通大学、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嘉应学院紫琳学院等。 
还有网友统计了公开渠道发布的河南省本科高校筹建情况,发现该省正在筹建的本科高校高达31所。 ...... 
据教育部统计,近十年,全国高等院校中本科高校数量从2012年的1145所,增加到2021年的1270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增加125所。 而眼下的趋势,显然本科高校数量的持续增加并未就此打住,甚至似乎还要跑出加速度的样子。 有人说印度有8400多所大学,美国有5700多所,按照人口数量和高校数对比来说,我们的大学还是太少了。 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及人们的就业观念各不相同,而且我国的大学动辄都是上万人甚至数万人的巨无霸,简单的拿人口和高校数量对比并不科学。 比如,人家本科毕业可以愉快地成为厨师、修车工、园艺工人,而我国一些本科毕业生宁愿躺平啃老也不愿从事体力劳动。
要我说,大学多了还是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看大学向就业市场输出的大学生是不足还是过剩,从现在国内本科生就业市场内卷的激烈程度来看,本科生供应数量无疑已经供大于求,严重过剩。 如果硬是把社会亟需的“蓝领工人”培养成社会不需要的“本科人才”,这么做的唯一好处是延缓就业,但从长期来看加剧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无异于饮鸩止渴。 宁愿培养社会不需要的“本科人才”,也不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社会亟需的“蓝领工人”,这个上游逻辑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本科教育需求,与之呼应的是人们宁愿选择做4000元一个月的白领也不愿选择做8000元一个月的蓝领的就业观念。
如果追根溯源,无疑还是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官本位”思想作祟,认为脑力劳动者高人一等,而参加体力劳动无疑是“大学白上了”。 地方政府举办本科教育的动力和人们择业观念上的“官本位”思想如出一辙,高规格、高起点办中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听起来远比踏踏实实培养技术工人更鼓舞人心、更上得了台面,更易成为拿出手的政绩。 一方面,本科院校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出生人口下降的的趋势将日益明显。那么,未来的本科院校生源在哪里? 答案当然是从高职院校、中职院校手里抢生源,但这无疑在造成职业院校因生源不足被迫大量关闭的同时,加剧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是不是很奇怪,不为就业市场所急需的本科院校继续膨胀发展,而培养社会急需技术工人的职业院校却有被挤兑到倒闭的风险。 这里的关键,是“官本位”思想的介入导致本科生教育畸形发展,供应和需求严重背离,人们对本科教育的盲目需求与就业市场对本科生的需求不足存在矛盾,表现在高校的学生入口需求(入学)和出口需求(就业)出现严重脱节。 像我国这个量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不可能以智力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为就业的主导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可能以本科生为主。 再发达的社会,也不可能需要这么多的本科生,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年轻人无业可就,内卷、躺平、啃老的一个根源。 总有那么一天,供需矛盾积累到足够严重的程度,倒逼一些本科院校被动转型职业教育,这岂不是走了弯路?不如一开始就办职业教育的好。 所以,教育部门和高校与其一味地迎合人们对本科教育的盲目需求,不如接受现实,转向迎合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踏踏实实地培养真正为社会所亟需的人才,而不是大量新建本科院校,继续增加已经过剩的本科生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