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2779|回复: 1

[新闻] 福建东山县探索“生态+”发展路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4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福建东山县探索“生态+”发展路子

绿色产业活力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曾经的东山县,生态脆弱,发展滞后。如今的东山县,生态改善,走上绿色发展新路。

上世纪50年代,在时任县委**谷文昌的带领下,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历经14年,种下8.2万亩木麻黄。经过几十年接力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已从0.12%增长到27.86%。

绿起来的东山县,坚持生态优先,探索“生态+”发展路子,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生态+渔业

海上牧场焕发生机

前楼镇下西坑村,养殖户许波山指着自家的养殖区,边比划边算账:“过去用的是泡沫浮球,一粒15元,使用寿命一般3年。现在改用塑胶浮球,一粒53元,政府补贴35元,使用寿命10年以上,更加环保了。”

2018年,下西坑村办理海域使用权证书后,将村集体的5000多亩海域分成6片,通过采取清理航道、建设新型塑胶渔排等措施,逐步升级海上生态养殖。

在自家承包的800多亩海域,许波山进行了龙须菜、海带、鲍鱼等多元化养殖,“过去以海蛎养殖为主,年收入很少达到10万元,现在户均年收入约30万元”。

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综合整治,东山县3年来累计清退或迁移无人岛周边渔排超3.5万格、筏式吊养约4000亩。

海洋环境向好,东山县“生态+渔业”的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如今,东山县拥有漳州市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2019年产量3.4万吨。由129家电商企业、近千家网店、3500多人组成的水产电商队伍,今年上半年交易额突破11亿元,逆势增长33.98%。

生态+工业

退城入园集约发展

旧厂房在东山县城,位于居民住宅区。不搬,海产品加工的噪音和腥味影响附近居民,企业发展空间也受限;搬,面临高额投资与长达数年的搬迁周期——作为一家水产品加工公司的负责人,林东宁一度面临两难选择。

林东宁的困境亦是东山县发展的必答题。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东山县以“生态+工业”破题,在主岛东北、西北部布局海洋生物科技园、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工业企业“退城入园”,为城市绿色发展腾出空间。

产业园配套设施日渐完善,优惠政策实实在在,促使林东宁下定决心入园发展,2019年10月第一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以‘退城入园’为契机,我们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设备,建设了安全环保的标准化生产线。”林东宁说,今年销售额预计达2000万美元,“下一步打算再引进两条生产线,全力开拓国内市场。”

步入东山县玻璃及新材料产业园,拥有8条生产线的旗滨玻璃项目引人注目。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明介绍,在东山,一个以光伏玻璃加工为主体、玻璃新材料制造为先导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已现雏形。

2019年,东山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3.8亿元,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同比增长9.5%。

生态+旅游

全域旅游增收富民

漫步东山岛,长达10余公里的海湾公园串起沿海景点。“这样的美景,从前想都想不到。”目睹家门口的变化,康美镇东沈村村民沈海燕感慨。

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山县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2013年起,县里实施金銮湾生态修复工程,将海湾高潮位内侧200米划定为限建区,沈海燕家的鲍鱼场按规定拆除了。

沈海燕起初有些不理解,但没多久就尝到了甜头。游客越来越多,沈海燕一家转型开起了民宿。

在东山县,像沈海燕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多起来了,当地成立漳州市首家村级旅游合作社,打造集民宿预定、餐饮服务、特产销售等于一体的平台。2019年,合作社收入200多万元。

随着海湾公园、鱼骨沙洲综合体、串岛登岛游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实施,近年来,东山县游客人数、旅游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7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2亿元。

“我们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为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东山县委**洪泰伟表示,东山将立足海洋特色产业,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持续扩大绿色惠民效应。

本报记者 钟自炜
发表于 2022-10-20 17:4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刷刷手机便可享受线上购买农资、办理保险、贷款、产品销售等业务,省心又省事;足不出户便知农作物时时长势,结合专家线上指导,让田间管理“对症下药”;通过气象、病虫害等大数据分析,提前预判预警,有效助力农作物“无灾无难”……这些功能均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农业大数据平台的投入使用而得以实现。

第六师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是第六师国兴集团投资开发建设的农业产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着力打造全师农业大数据“一朵云”,绘就覆盖全域的地理信息“一张图”,编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应用的“一张网”,为师市农业发展插上“数字化翅膀”。
数字赋能,让农业产业发展有“智”更有“质”
农业数据监测体系是政府实现产业监管及数据支撑决策的重要抓手。通过农业数据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快速、准确的掌握农业产业经济运行信息,完善农业产业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准确判断经济运行状态和产业发展趋势,为生产要素的平衡、企业经营矛盾的协调和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提供决策依据。

第六师五家渠市地处天山北麓,东西横跨500余公里,地域广阔。同时第六师五家渠市也是传统农业大师,全师耕地面积达280余万亩,种植作物包括棉花、小麦、玉米、番茄、土豆等数十种,想要时时精准掌握全师农业数据何其艰难。
“以前想了解全师农业生产最新情况,需要从连队到团场逐级上报,有时数据还不准确。如果自己下去调研,每半个月的时间根本回不来。”第六师农业局产业发展科科长周鹏说。
对于无法精准掌握基层农业信息的困扰,作为农业企业的国兴集团同样感同身受。国兴集团决策支持中心部长曾成才说:“不了解一线第一手数据,就没有办法根据市场及时作出判断,对产业布局、农产品销售均造成较大影响。”
第六师农业产业化大数据平台融合了师市农业生产全要素,利用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系统、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促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水平,同时通过建立师、团、连三级数据采集管理机制,实现数据时时更新,实时监管,实现了师市农业“一图观家底,一网管全师”,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化数据支撑,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决策依据,为农户提供精准的农事农时服务信息,推动农户传统生产观念、生产方式的转变,助力增产增效。
精准高效,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体力活”到“技术活”转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之疫情持续影响,线上购物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

国兴集团依托六师农业产业大数据平台,重点开发了用户端准噶尔兴农宝APP,集纳了购买农资、农机、金融贷款、农业保险等产品,发布农机租赁、农产品收购、农产品供应等信息,申请农补、土地流转、农业资讯、农技咨询、参与优质棉计划等12项应用功能,初步形成涵盖上游农技、农资供应、物流配送等单位和企业,中游服务于职工和种植户,下游搭建了产销对接平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可以最大化减少农产品滞销、廉销的状况。
截至目前,“准噶尔兴农宝APP”注册用户已近2万人,可以为农户提供各类优质优价农资92种,农行、交行、国民村镇银行、邮储贷款产品共计4款,太平洋保险、国任保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产品共计8个,犁地机、拖拉机、粉碎机等机械共计39类,另外在专家库中上传了39位农科所权威专家,时时为农户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有了这个‘兴农宝APP’我们办理保险和贷款方便多了,不用去银行保险排队,在家就可以收到保单”。六师102团5连职工张爱华说。“以前我们基本见不到农业专家,现在一下把六师这么多专家都集中到一起,我们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随时可以得到解答,通过咨询也提高了产量和效率,真的是我们农户的好帮手。”
“我第一次知道在网上还能买农资、农机呢,这个软件把我们平时种植过程中需要的功能都体现出来了,在网上买农资还有优惠券,给我们减少了将近3%的成本”。六师共青团农场2连职工张朝武说。
“没想到我们六师已经开始做智慧农业平台了,我们团要好好利用平台功能,通过平台流转土地,将大大提升流转公开性、透明性和真实性,也为我们日常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我们会全力支持数字农业的发展。”土墩子农场场长鲍文飞说。
“目前我们正在和部分团场洽谈土地流转事宜,通过APP平台进行线上公开拍卖流转,实现土地交易管理精细化,避免因多头流转导致的各类矛盾。”新疆国兴农业发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郭超说。“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师市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集团战略布局,综合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真正推动农业生产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转变,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
追根溯源,助推农业产品俏销更增效
质量是公司的生命,品质是产品的灵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上产品越来越丰富,当产品在质量与价格上趋于接近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更转向服务质量的竞争。
2021年,国兴集团准噶尔棉麻公司依托农业产业化大数据平台,在兵团率先推行了棉花质量可追溯体系,从种植、采收、收购、加工等全过程进行质量追溯。
职工将棉花交到轧花厂后,逐一贴上质量追溯条形码,作为质量追溯的“身份证”。通过扫描该“身份证”,植棉户姓名、电话、棉花地块、品种以及重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实现监管部门的一码监管和纺织企业的一码溯源,不仅增强了棉农和轧花厂质量意识,促进了高品质皮棉的生产加工,同时为推动师市棉花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去年工作人员来我们团场宣传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平台好,功能都是为我们百姓设计的,尤其是这个优质棉溯源功能,我们在家就能查询到真实的公检数据,不用再排队去连里看了,太方便了。”芳草湖团场11连冯富良说。
“质量追溯体系不仅能实现产品的全程监管,更能让客户通过扫码了解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增强客户对产品的信任度,同时也倒逼种植户在管理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推进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郭超说。“今后,我们还将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质量追溯体系,向瓜果、蔬菜等农产品拓展,让广大客户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扩大师市农业产业品牌效应。”
如今随着春耕春播全面展开,国兴集团农业大数据“一朵云”、地理信息“一张图”、经营管理“一张网”正在徐徐展开,让智能化、数字化、标准化、科技化的种子在师市垦区大地上生根发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8-15 09:41 , Processed in 0.03660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