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闽江奇迹 于 2022-11-10 21:44 编辑
作者:wyy0595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096382/answer/2372955667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为一个在外省读完本科和研究生,为了家人放弃外省研究所工作选择回泉就业的人,说说自己的几点感受。 出省之前我对于北方一直有种优越感,泉州人普遍比较排外,除了闽南和广东,甭管哪里来的(包括福建非闽南地区),都蔑称人家是“北仔”。我一直觉得北方都是穷乡僻壤,北方人都是没怎么见过世面的。直到07年我第一次见到西北省会大气的城市规划,便捷的公共交通,繁华的商场,我对之前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了动摇。那时泉州的万达广场还没建成,城东还是一片荒地,这个城市已然有很多大型商场,高新区渐起高楼,风格极具现代化。也许在那个时候,很多曾经被我们抛在后面的城市已经开始了超赶。但此时我内心还是认为,虽然这个古都城市建设做的好,但是市民的人均收入还是落后于我的家乡的。我的老乡敢于开拓,在这个城市有我不少老乡在做生意,他们有强烈的宗族和乡土观念,抱团经营,靠着团结一致在这个城市的水暖行业干的风生水起。面对北方的同学对于南方经济水平的称赞,我心里还是非常骄傲的。 在这个城市学习了七年,我见证了她的飞速发展,我的学校周边在我刚来的时候还是一片空旷的玉米地,七年后已然是又一个高楼林立的高新区。这个城市的政府一直在努力留住高素质人才,吸引人才,她为这里数量众多的优质高校提供了不少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借助这里的人才优势吸引各行业的科研机构相继在这里扎根并蓬勃发展,从而吸引大型高科技企业来这里投资,在高校、企业和研究所工作的师兄师姐们靠着可观的待遇陆续买了房并实现财富自由,丰厚的福利吸引着优秀的学子在这里就业安家。毕业时大批500强企业和研究所来这里招聘,有不少就在这个城市有分部。面对吸引人的待遇我心动不已,我想去大城市打拼,把爸妈接过去,考虑到他们并不适应这里的气候和人文,我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浙江的研究所。这份工作待遇不错而且稳定,但我的父母并没有感到喜悦,他们一辈子没离开过泉州,对人生地不熟的城市有种出于未知的恐惧。其实我也在这七年里意识到,泉州人不仅有勇于拼搏的精神,也有保守固执的一面,强烈的宗族意识让在外奋斗的泉州人凝聚起来,也一定程度束缚了泉州人的思想。作为独生女,我不忍看到日渐苍老的父母终日闷闷不乐,我放弃了这份来之不易的offer,选择回到家乡的国企工作。当时我的老师还有我在北京读书的堂弟都为我这个决定感到遗憾。虽然我的家乡曾有一段突飞猛进的光辉岁月,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她的优势渐渐被后起之秀追上甚至超过。国家在寻求产业升级和转型,互联网经济骤然兴起,泉州这个曾经的鞋服制造之都,缺乏升级和转型的环境和条件,没有赶上这波浪潮,泉州人骨子里对教育和科技的不重视以及政策支持的缺乏使得这里缺少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就业机会。我在大学里学的知识可以在科研单位和大型it企业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我的家乡却难以施展。这也是我各个专业学业优秀的同学不愿回家乡发展的主要原因。曾经我福州的大学同学说过:“咱们福建和广东人,虽然经济发达,但观念落后,特别是你们闽南人,虽然擅长做生意,但生意场上一些精于算计、投机取巧的思维拖了你们后腿。一些没文化没远见的商人改革开放初期靠着狠劲和政策上的不完善暴富起来,使得你们那里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老板们很少想过要与时俱进技术革新,思想还停留在压榨工人以获取更大的利润。很多小企业更是家族作坊,任人唯亲。时代变了,别说江浙沪,就看看咱们读书的这个城市乃至西南和中部的城市都有多少高科技产业发展起来,这是以后国家发展倚重的方向,咱们的家乡再不想办法转型,迟早会落后。”我一时无语,我的家乡确实难以发展起有前景的产业,这不仅是泉州老百姓观念的问题,就连决策者也缺乏远见和改革的魄力。她渐渐留不住人才,甚至泉州人家门口的好大学也逐步搬往厦门。我的邻居在上海著名高校学成后本想回我们当地最大的建筑单位就业,不料人事部门人员直白告诉他:“我们不需要你这种高学历人才,我们用不上多么高端的技术,待遇也配不上你的期望,你迟早要离开,华侨大学的本科生对我们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他心灰意冷又回到上海,事实也证明了他后来的选择是对的。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一开始我竟不适应曾生活了近20年的故土,我的思维已经渐渐被北方的同学潜移默化,听到周围的人说起“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早出去做生意。”“女强人事业再强有什么用,顾不上家庭丈夫都抛弃她了,人生也是失败”“这么努力,没有关系照样不能晋升。”……我以为这些言论在现今已经没有市场了,没想到在家乡奉为圭臬的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部分年轻人躺平的理由。而我在工作生活中也确切体会到了这些,这个小地方在一些方面格局太小,很容易把一个有野心有抱负却没背景的年轻人磨灭。 我相信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闯劲还在,可是家乡的土壤竟然容不下努力拼搏的年轻人,让他们无奈离乡背井。为了家人回来就业的学子除了体制内没有更好的地方可去,只能在人际关系的各种内卷中荒废自己的学识。 电商的兴起以及疫情过后鞋服出口的减少冲击了家乡的鞋服商贸,很多传统的小企业倒闭,现如今家乡最赚钱的似乎是餐饮行业,这个行业又养活了许多外卖小哥,那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读书又留在家乡的年轻人在身强力壮的年纪忙碌在各个店铺,骑着电驴穿梭在大街小巷。泉州的产业发展此消彼长,却总是缺乏后劲。不可否认,就算她留不住人才,就算城市建设逐渐落后,这里的人们也能生活得很安逸,可是她也在渐渐失去活力,我不希望她有一天也像东三省一样变得冷冷清清,那样终有一天我只能随着我的子女离开故土,家山北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