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183|回复: 1

今晚央视开播!再次聚焦厦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4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晚央视开播!再次聚焦厦门……
2025-10-04 11:46:08 来源: 今日海沧 福建  举报
0
分享至


福建厦门拥有中国最文艺的海岸,一边是摩登璀璨的现代都市,一边是千年闽南的文化脉动。海风絮语,古今交融,造就了厦门非遗的独特魅力。厦门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项,其中有2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厦门篇将于10月4日20:00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频全网独家首播。



本期节目将走进福建厦门,总台主持人王嘉宁,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以及演员贾静雯,将沉浸式体验童谣(闽南童谣)、厦门漆线雕技艺、南音、高甲戏、厦门珠绣、剪瓷雕等多项厦门非遗的独特魅力。



童谣(闽南童谣)

童谣(闽南童谣)是闽南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闽南话创作,内容广泛,多描绘儿童的生活趣事与乡村风土人情,生动展现了闽南地区的日常风貌,可以说是闽南人民的生活小百科。



闽南话音节丰富,多达2400余个,学习难度高。童谣(闽南童谣)作为启蒙工具,让孩子们在歌声中自然习得母语。如今,在厦门市多所幼儿园和小学课堂上,闽南童谣福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长楫创作的《闽南童谣500首》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闽南童谣不断焕发新生机。节目中孩子们的表演,正是基于闽南童谣《天乌乌》创意改编而成。这首在海峡两岸都广为传唱的童谣,如今以创新的形式再度响起,不仅延续了乡音的温度,也让两岸听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找到共通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归属。

高甲戏

高甲戏早期又称“戈甲戏”,传说因“搭高台,穿盔甲”而得名。其孕育自明末清初农村化妆游行的“宋江阵”,后博采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形式之长形成高甲戏的雏形。最初的“戈甲”正是“高甲”在闽南话里的谐音,故称“高甲戏”。



高甲戏吸收其他剧种(如梨园戏、木偶戏、徽剧、昆腔、弋阳腔和京剧)的艺术特色,最终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闽南地方戏曲剧种。中国戏曲素有“无丑不成戏”之说,而高甲戏将“丑”这一行当发展到了极致。高甲戏中的丑角以扇子、胡子等道具展现灵动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表情变化,甚至模仿木偶的步态和动作,呈现出独特的提线木偶风格。



高甲戏传承既靠资深传承人的守护,也依靠新生代的热情投入。在厦门,各级学校设有高甲戏传习基地,孩子们从幼儿园到中学逐步接触学习。在代际传承中,高甲戏不断延续其独有的文化特质,让闽南地方戏曲光芒闪耀。

厦门漆线雕技艺

厦门漆线雕技艺源远流长,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厦门漆线雕技艺第十二代传承人蔡水况先生,将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脱胎工艺引入厦门漆线雕,使其坯体更轻、保存时间更长,同时提升了造型的可能性。这项精致的传统技艺,承载了代代传人的智慧和审美,成为厦门非遗的重要代表。





漆线雕的核心在于漆线装饰,其制作工序繁复,包括坯体制作、漆线搓制、缠绕和固定等环节。传承人通过捶泥、搓线、绘稿等步骤,将漆线细腻均匀地铺展在载体上,形成丰富的层次和立体感。以作品《神武大元帅》为例,它融合了米筛甲、鱼鳞甲、六脚甲等多种技法,呈现汉唐武将的雄浑风格。



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厦门漆线雕不断创新。现代漆线雕不仅延伸到人物雕塑、彩蛋、文创产品和饰品上,还引入三维建模与3D打印技术,提高坯体制作效率,并赋予作品更多立体和飘逸的表现力。传统与创新相辅相成,使这门非遗技艺不仅得以传承,更向世界展示出中华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

厦门特色非遗美食

厦门特色非遗美食以海产品为原料,反映了厦门人民“依海而生、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闽南土笋冻、厦门贡鱿鱼、澳头蠔干粥……这些美食在厦门世代相传,有的还在台湾广受喜爱,承载着跨越海峡的共同记忆。



“山里有冬虫,海里有星虫”,闽南土笋冻以独特食材著称,口感鲜嫩清爽。相传郑成功带兵打仗时,士兵因粮草短缺,到海边挖取海鲜煮汤充饥,未食完的汤水遇冷凝结成冻,土笋冻由此流传至今。厦门贡鱿鱼的制作注重厚薄、敲打角度和纤维延展,每一步都体现匠心,同时展现慢生活的理念。澳头蠔干粥则以熬制精湛的汤底为核心,结合蠔干、老蛏、鱼肉等配料,将古早味与现代口味完美融合。



从土笋冻的独特食材,到贡鱿鱼的慢生活哲学,再到蠔干粥丰富的配料与口感,厦门特色非遗美食让人们在品味鲜美海味的同时,感受到厦门的文化厚度和两岸的历史纽带,也彰显了厦门在现代化发展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开放传承。

厦门珠绣

厦门珠绣是厦门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厦门珠绣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南洋华侨带回了缀有玻璃珠的绣花拖鞋,厦门的手艺人受此启发,开始尝试用进口珠料在鞋面上绣制花鸟图案,这才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厦门珠绣工艺。





厦门珠绣制作过程分为七步:设计画稿、合布、剪裁、图案转印、绷布、材料准备、图案绣制。其最大特色在于立体感与光泽,借助凸绣、叠片绣等技法,使图案层层叠加呈浅浮雕效果,珠子和叠片在光线下的折射与反射,令作品晶莹华丽、光彩夺目。就在不久前,传承人谢丽瑜受《非遗里的中国》节目特邀,携《盛世雍容·牡丹瓶》等珠绣作品亮相中意建交55周年艺术特展,其精湛的针法和光影效果呈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早先,厦门珠绣多用于珠绣拖鞋,在闽南地区尤其用于出嫁的新娘鞋,是独一无二的婚礼用品。现代厦门珠绣则在载体和工艺上不断创新,不仅延伸到高定礼服、披肩、珠绣包、文创产品等软装与时尚领域,还出现在耳环饰品等小型单品上。通过将传统平面的图案转化为立体、可实用的时尚物件,厦门珠绣焕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

10月4日20:00档,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让我们和《非遗里的中国》一起走进厦门,感受闽南风情,聆听海韵智慧!
 楼主| 发表于 2025-10-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遗里的中国》厦门篇聚焦“屿见闽南” 多维度展现闽南非遗魅力
《非遗里的中国》拍摄现场(主办方供图)
《非遗里的中国》拍摄现场(主办方供图)
东南网10月5日讯(本网记者 卢超颖)10月4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厦门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播出。节目走进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屿见闽南·时光幻境”(简称“屿见闽南”),主持人王嘉宁与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演员贾静雯共同参与录制,沉浸式体验闽南童谣、高甲戏、漆线雕、珠绣等非遗项目。
节目播出后,“闽南非遗”“贾静雯教闽南话”“单霁翔飞着学高甲戏”等相关话题快速登上热搜。录制过程中,贾静雯多次用闽南话介绍非遗项目;在高甲戏体验环节,单霁翔换上戏服学习“丑角”身段,并表演“飞身亮相”;现场还呈现了孩子们齐声吟唱闽南童谣《天乌乌》的场景。
据了解,“屿见闽南”定位“体验式非遗博物馆”,汇聚83项文化非遗、超百场演艺互动、25位闽南NPC天团及近万套特色华服,打造“可品尝、可触摸、可穿戴、可聆听、可观赏”的沉浸式体验空间。游客可在此亲手制作油纸灯笼、体验打香篆,欣赏闽南皮影戏、与NPC互动玩布袋木偶戏,还能走进“话仙学堂”了解闽南话文化。双节假期期间,景区推出国家级非遗“中秋博饼习俗”活动,游客可参与赢取“状元贴”,并身着状元服参加“状元巡游”。
“屿见闽南”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更多匠人、艺术家、年轻人与孩子加入,共同参与闽南文化盛宴,让文化永葆生机。未来,景区将继续以非遗为桥、以创新为帆,推动闽南文化传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10-11 17:12 , Processed in 0.0961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