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享 打造“30分钟科普服务圈” 如果说青少年是科普的未来,那么广大市民就是科普的根基。厦门的“大科普”格局,致力于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让全民可感可触可享。 目前,厦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17.7%,稳居福建省首位。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日益完善的科普公共服务网络。 今年中山路主场活动的“科普奇妙市集”便是这个网络的一个集中体现——从厦门科技馆、厦门大学,到各类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30余家单位带来了100多个互动项目,覆盖健康、自然、法律等多个领域,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前沿科普内容,以最接地气的方式送到市民身边。 这种“零距离”的科普体验,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记者了解到,厦门正着力构建一个“30分钟科普服务圈”。实现这一目标,厦门有着广泛的基础:遍布全市的85家市级科普教育基地、58家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20家市级科普大学和420座科普画廊,都是厦门“大科普”工作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这些科普阵地的高质量运行,厦门市科协在今年4月发布全市首个科普教育基地地方标准,从制度上推动科普服务的标准化与专业化发展 。 “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上,厦门“科普增值服务AI智能体平台”系统全国首发,通过AI赋能,打造了一个“科普+AI+教育”的智能生态,让科学知识更生动、更智能地贴近青少年生活。 不仅如此,厦门科普的品牌影响力日益彰显。“嘉庚号”海洋大讲堂作为厦门科普工作的金字招牌,在全国40个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成为海洋科普的全国性品牌。厦门还建立起标准化的青少年科技竞赛体系,涵盖三大系列52项品牌赛事,每年近30万名师生参与各类科技竞赛。 从线下遍布的实体阵地,到线上无处不在的数字资源,厦门正在将科普服务织成一张细密的网,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厚植土壤 科普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在厦门,科普不仅是一项提升公民素质的公益事业,更被视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 一个极具厦门特色的探索,是将科普事业与科普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设计规范化、专业化的科普实践线路,我们目前已推出研学线路500余条。”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厦门整合丰富的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大力推动“科普研学”产业化,致力于打造“全国知名青少年科普研学首选目的地”。 2024年,全市各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科普研学近5000场,总接待量超70万人次。科普正在成为厦门一张独特的文旅新名片。这种以市场为牵引的模式,也让“厦门样板”开始走向全国。依托成熟的运营经验,厦门科技馆的“足迹”已覆盖青岛、上海等30多个城市,成功实现了科普模式的对外输出。 更重要的是,厦门的科普工作始终与城市的核心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围绕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各级科协组织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为高质量发展厚植科学土壤。 据介绍,2025年,厦门以“生态文明、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为重点,围绕科普能力建设、科技创新资源科普化等方面推进市域科普资源集散中心建设。同时,《厦门经济特区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立法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将为科普事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 (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