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关于新增学校划片 问:新增的学位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确保公平公正呢?特别是在学区划分方面,是如何操作的? 答:公平公正是教育招生工作的基石。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统筹。比如,思湖片区初中校坚持多校划片,在学区划分上对初中学校进行相对强弱搭配,所有热点小学均划入具有一般初中校的初中招生片区,通过电脑随机派位入学。 2020年起,在热点小学招生片区调整工作中首次实施多校划片,采用“直接划片招生”和“剩余学位多校派位”相结合方式划定招生片区。通过多校划片,将学生随机分配到不同学校,使得各学校的生源质量更加均衡,促进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关于“长幼随学” 问:我家是二孩家庭,老大刚上小学,老二也要入学了,不知道老二能不能顺利进入同一所学校?有没有针对多孩家庭的便利政策? 答:我们非常理解多孩家庭接送的实际困难。目前,我市在坚持基本入学政策的前提下,鼓励推行“长幼随学”服务机制。具体来说:在同一学段(例如小学等),如果哥哥姐姐(长子长女)在某校就读,其弟弟妹妹在符合该校当年招生条件的前提下,家长可申请弟弟妹妹随哥哥姐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会在学位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满足家长“长幼随学”的合理需求,方便家长接送子女。家长可在当年招生报名时关注并申请此项政策。 当然,如果哥哥姐姐所在学校当年学位已极度紧张无法安排,教育行政部门也会统筹安排弟弟妹妹到相对就近的其他学校入学。 关于外来娃 问:作为外来人口及其随迁子女净流入地,请问在随迁子女入学政策落实、教育资源供给、教育质量保障等方面,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优质教育? 答:我市高度重视随迁子女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GJ“以流入地ZF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工作要求。近年来,我市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率不断提高,每年约1.5万名随迁子女通过积分入学顺利在厦就读,入学率达100%。我们采取的主要举措有: 一是持续完善政策。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逐步放宽准入条件,2024年以来实行零门槛申报、建立补录取制度、实施大统筹招生等政策,在厦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凡申请办理居住登记后即可申请积分入学,实现报名即就读。 二是简化申请程序。建立“厦门市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协同公安、资规、人社、市场监督、村居社区、医院等部门,整合不动产登记信息、户籍人口信息、社保缴费信息等数据,家长只需填写学生姓名、身份证号、不动产登记证号等少量基本信息即可完成报名。 三是充分保障权利。随迁子女入学后与本市户籍学生实行同意编班、同意教学、同意安排活动,在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校内外活动、升学等方面与本市户籍学生享有平等权利,并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等方面给予随迁子女一定倾斜。 四是加强财政保障。就读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随迁子女符合统筹条件的,按普惠定级由ZF分级补助,给予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未经统筹的,按全省同意的生均公用费基准定额免除学杂费。 关于新学校的质量 问:新建学校速度是快了,但很担心教学质量和师资跟不上。如何保证新建学校不是“空壳子”,而是真正的好学校? 答:我们深刻认识到,建学校是基础,办好学校才是关键。在保障新建学校质量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 一是集团化办学引领。组建横向连通和纵向贯通的教育集团92个,覆盖约75%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同时高位嫁接北京十一学校等全国名校,通过合作办学等模式抬高新建学校的办学起点。 二是高水平师资配置。新建学校的师资队伍会提前进行规划、招聘和培训,同时从现有学校抽调骨干教师、优秀管理干部作为“种子”,并安排新招聘教师跟岗培训。 三是高标准硬件保障。严格按照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配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为质量提升奠定物质基础。 我们不仅有信心让新建学校“建得快”,更有决心和措施让它们“办得好”。 关于师资过剩 问:作为一名老师,我比较关注人口“骤增骤减”的情况。请问,厦门教师队伍是如何应对未来人口变化的趋势? 答:人口剧烈变动确实对师资稳定性构成较大挑战,我们正着力构建更具韧性的师资队伍发展体系,主要有: 一是实行分学段差异化的控编机制。不同学段的生源高峰期不尽相同,根据未来十年我市适龄人口的变化趋势,我们计划实行分学段差异化的控编机制,适时调整教师招聘的需求,以缓解今后生源减少带来的师资压力。 二是实施分学段的教师遴选计划。针对生源高峰期的变化,从生源减少的学段遴选符合任职条件且优秀的教师到更高学段任教,目前同安区已启动该项试点。 三是建立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从生源减少且教师超编的学校中动态调配教师至师资短缺的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多学科教师资格证等等,以缓解结构性缺员问题等。 关于就近入学 问:请教下何为就近入学? 答:关于“就近入学”的说明。根据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法》答疑的有关释义,“就近入学”是相对就近,并不是绝对指地理位置的远近,即不是到“离家最近”的学校就读,而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资源配置状况、义务教育适龄学生的分布和需求状况,合理规划和确定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招生入学范围和招生人数,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