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620|回复: 2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加入联合体,以科研之力撬动储能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8-18 22:2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8-19 08:15 编辑

从风力发电机的永磁体到光伏产业中提升转换效率的精密组件,再到储能系统里保障稳定运行的特殊部件,稀土元素无处不在。凭借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稀土为新能源设备带来更高性能与更低能耗,成为推动新能源行业突破技术瓶颈、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
近日,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正式加入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携手成员单位共同打造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闭环生态。截止目前,联合体成员单位已增加至27家,发展势能持续提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22: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8-19 08:16 编辑

坚持技术创新,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突破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成立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与厦门市ZF共建。中心聚焦稀土分离提纯、磁性材料、发光材料、催化材料等八大核心领域,建立了覆盖稀土功能材料全产业链的研发体系,已形成14个科研团队。

作为中科院在福建地区布局的重要科研机构,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近年来在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领域取得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并成功实现多项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与此同时,研究所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新能源领域,针对行业痛点,产学研协同,成功研发出多项创新技术。

例如,针对电解水制氢领域阳极材料成本过高的问题,研究所创新性地利用特种稀土碳基材料作为工况阳极,设计出一种能够完全替代贵金属电极材料的新型产氢技术路线,实现了从贵金属材料到战略稀土的重大跨越。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制氢成本,还提高了制氢效率,为氢能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此外,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动力电池退役潮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凸显。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所依据湿法冶金技术,通过精准控制酸、氧化剂与废弃磷酸铁锂的比例,并合理调节温度和反应时间,成功实现了铁、锂的有效分离,为后续制备磷酸铁和碳酸锂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22:3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研成果的快速涌现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有力支撑。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高度重视创新体制机制与人才引进模式的创新,着力打造了一支多元化的人才队伍,涵盖基础科研人才、产业化人才以及柔性引进人才。研究所还积极谋求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化人才,并通过深耕硬科技领域、布局自主孵化项目,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

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所长张云表示,联合体通过生态构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形成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联动机制,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相互促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联合体的理念和愿景与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的发展思路高度契合。基于此,研究所申请加入联合体,共同聚焦产业需求开展技术创新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不断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提供科技支撑并开辟新空间。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的加入,为大储能生态创新联合体带来了更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从而与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先进储能材料GJ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技术协同,强化创新驱动能力。

针对储能产业痛点和场景需求,联合体产学研“智力资源”将在专家WY会的统筹下,通过精准出题、精准答题、精准阅卷,强化关键共性和卡脖子技术的创新突破,构建更加顺畅、高效的开发与转化机制,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联合体将继续通过全要素赋能,促进生产要素在成员单位之间的快速流转与优化配置,推动储能产业向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成本与高安全的方向迭代升级,为点亮绿色能源梦想提供技术、人才与产业支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10-12 05:16 , Processed in 0.0508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