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海辰势头愈猛,曾毓群坐不住了。近期宁德时代开启一系列组合“诉讼拳”,精准狙击海辰赴港IPO。 
正面回应:吴祖钰的“开火”信号
8月5日,素来低调的吴祖钰终于打破沉默,向全员发公开信直面压力,反击拉开序幕。信中他号召同伴高调应战、理性发声,更话锋一转,剑指对手:“行业里被恶意抹黑的不只我们……呼吁企业自律,摒弃‘产业霸凌’。” 
海辰之所以能五六年做到行业第二,毫无疑问搭载了极强的战斗基因。既然已公开应战,双方之间算是彻底撕破了脸。
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和其他企业如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的官司不断,但很少上升到这种口水战。
流言与事实:IPO前的重压测试
自从赴港上市消息传出,关于海辰的谣言风波不断,最有DB性的莫过于“美国最大客户破产”和“15亿订单消失”。
对此,海辰发布澄清声明,强调与Powin公司尚未大量交付,也不存在债务风险,Powin破产不会影响海辰经营。现在虽无证据显示这些谣言与对手有关,但既然吴祖钰出面反击,说明或许背后并不只是市场小道消息那么简单。
“商业秘密”的攻防战
两家矛盾首次公开,是2023年宁德时代爆料吴祖钰违反竞业协议,遭仲裁罚款。业界都以为矛盾到此为止,没想到IPO节点,又是一轮法律围剿。
今年重头新闻是海辰高管冯登科被控涉嫌侵犯商业秘密,宁德时代主动报案,警方采取措施。冯案是否会影响海辰上市?从A股来看,仅有涉及核心诉讼就可能被“卡壳”,而香港市场更重披露透明度——只要冯登科案最终规范、跟经营关系不大,上市仍有可能继续推进。
维权与创新,这场锂电“专利战”何去何从?
宁德时代以专利捍卫高姿态著称,涉及的诉讼案件众多。前不久就有前员工张五堂、钟开富因泄露核心技术获刑,成为行业经典案例。
支持方觉得,专利保护应有力,否则只要高薪挖人才,核心技术还怎么防?反对者(如中创新航)却批评宁德“专利维权”变成了打击竞争的利器,甚至陷企业员工于竞业枷锁。
实际上,宁德与中创新航的数起诉讼互有胜负,专利战早已是持久消耗战。
驱动力与“天花板”:创新企业的真实困境
之所以宁德时代能保持强势,正因其让行业少点“价格恶战”,市场维持一定秩序。可与此同时,专利壁垒也确实压住了不少新的企业,创业公司“出线难”成为常态。
以海辰为例,5年冲到全球储能电池行业第二,全靠拼命创新——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12亿元,累计专利近4000项,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占比接近三成。公司不断推出新品,包括能循环2万次以上的钠离子储能电池,用实力诠释了自主创新的“组织活力”。
然而,头部企业常靠专利优势高频诉讼,要求数千万的赔偿,小公司本钱不厚,很容易被拖垮。许多创业者一旦担心风险,干脆不再敢碰核心领域,行业创新生态会因此变得保守。
新的行业平衡:巨头与新星,不能只剩独角戏
市场需要宁德时代这样的“守门人”,也同样需要千千万万个具创新弹性的中小企业。海辰首创多项业内首发产品,并率先输出海外市场,带动我国储能产业的活力。
实际上,海辰和宁德都属于行业元勋型参赛者,并非“来割韭菜”的跨界选手,他们都在共同推动中国储能生态的成长。也正因如此,海辰的加速度,才让巨头坐立不安。
溢价与速度:谁能定格下一个风口?
宁德时代电池以品质和溢价著称,不少大项目客户点名采用。不过,如今不少圈内专家对海辰评价极高:全球化能力强,内部决策和反应速度快,价格还远低于头部公司,性价比极高。部分光伏背景同行赞其投标定价已堪称行业范本。
“知识产权”到底保护了谁?
在企业商战中,专利、商业机密其实是工具,也是武器。关键时刻对准对手打击,释放制衡信号,并无可厚非。但从全局看,企业既要坚持创新自律,也不能借维权之名堵死行业生路。
国际同业都高度重视技术管控。比如,韩国ZF严禁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外流,哪怕美企施压也一口回绝。中国也已经将多项关键电池材料的技术列入出口限制,加强行业安全。
与此同时,中国司法也正完善员工竞业限制制度。今年9月起实施的新规,明确限定竞业条款生效范围,助力人才合理流动,避免“千里追杀”成为行业负担。
尾声:强者博弈与行业未来
锂电池市场注定不会只有宁德一家独大。健康的产业生态不能只是“巨头高墙,众人仰望”,还应让越来越多的“鲶鱼”有机会兴风作浪、激活活力。每一家创新企业——不论是海辰、瑞浦,或尚未出头的新锐,都是行业这盘棋里珍贵的“活子”。
技术保护理应到位,创新活水也必须畅通。只有大企业与创业者共同递进,产业才不会止步于红利消散、科技固化的死胡同。
宁德VS海辰,各自有难处,也都有使命。谁主沉浮?下一个破局者,也许就在暗流涌动间悄然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