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银鹰:厦门曾厝垵海军机场的传奇岁月。
在今日曾厝垵文艺渔村的椰风树影与网红店铺之间,鲜有人知脚下的土地,曾是厦门历史上第一座军用机场的所在地。
这座名为曾厝垵海军机场的航空基地,不仅承载着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雏形,更书写了一段碧海蓝天间的铁血与浪漫。

军事要塞的航空觉醒1929年1月,漳厦海军警备司令部司令林国赓,奉南京海军司令部之命,于厦门岛南端的曾厝垵海岸兴建水上飞机基地。
机场选址毗邻厦门大学,占地180亩(约19.6万平方米),由华侨曾国聪家族捐赠土地,上海同记建筑公司承建。
1930年4月竣工时,一座可容纳10架小型飞机的机库拔地而起,配套的修理厂、发电所、无线电房、测候室及水上飞机下水码头一应俱全,成为当时中国南方重要的海军航空训练中心。

碧空长虹:跨洲飞行的壮举机场尚未完全建成之际,便迎来历史性时刻。
1929年5月12日,飞行员陈文麟驾驶“厦门号”阿维安轻型飞机,历经1.5万公里的险途,从伦敦飞越欧亚十几个GJ后降落于此。
这次飞行被南京《中国航空沿革》誉为“中国首次成功国际飞行”,陈文麟也因此成为中国单人驾机跨洲飞行的第一人。
此后机场屡迎国际飞行家:
1930年英国女飞行员白鲁斯夫人自香港驾机抵厦,1934年法国飞行员希尔兹亦在此降落,曾厝垵一时成为东亚航空史上的重要坐标。

铁翼烽烟:从训练场到抗战前线1933年上海海军航空处南迁合并后,曾厝垵机场飞机数量增至17架,编为教练机、侦察机、轰炸机三个中队。
然而平静很快被炮火打破——1937年9月3日,日军3艘战舰与12架飞机疯狂轰炸机场,守军联合胡里山炮台奋起反击,击沉敌舰“若竹号”。
同年12月,何启人、许声泉等13名飞行员组成“厦门十三飞将军”北上抗日,血战杭嘉湖、保卫武汉长空。
次年2月,随着厦门战局恶化,机场被迫废弃,但其培育的航空英魂已融入抗战洪流。

银鹰下的温情记忆战火并未湮灭人性的微光。
首批学员何启人与五通地主之女孙秀华的恋情,成为机场最动人的注脚。为传递情书,何启人常驾机低空掠过五通村,将信笺精准投至恋人院中。
二人最终在机库旁举行婚礼,这段“飞行情书”的佳话,为何丙仲(厦门文史专家)家族留下了烽火中的温柔底色。
而当地老人曾华荣的童年记忆里,贴着海面训练的银鹰与岸边欢呼的孩童,构成了渔村前所未有的新奇画卷。

结语如今,环岛路音乐广场的游人如织,佳丽海鲜酒楼灯火璀璨,曾厝垵机场仅存的水上飞机跑道遗址静卧于海港城附近,如同被潮汐抚平的勋章。
2013年,一座名为“飞越厦门”的科技体验馆在此拔地而起,用沉浸式光影重现翱翔的梦想。
从铁翼卫国到文旅新生,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向上的渴望——那是银鹰掠过浪尖时,留给厦门的永恒航迹。
遗址位置:厦门思明区环岛路音乐广场至佳丽海鲜酒楼一带
现存见证:水上飞机跑道残迹、何启人婚礼照片(藏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