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加强知识产权赋能,除面向GJ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实施试点工作、持续推进GJ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工作外,还聚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从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专精特新企业的知识产权培训和服务工作,推动知识产权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依托GJ、省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开展各类型知识产权赋能专精特新企业培训会,全面提升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能力。 在“强化人才招引培育,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方面,为优化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厦门不仅通过“双百计划”“群鹭兴厦”人才工程等覆盖专精特新企业人才,在人才计划中对专精特新企业予以倾斜,还将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核心技术高管分别纳入厦门市B类、C类高层次人才认定范畴,享受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等一系列政策,并对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中层以上管理及技术岗位人才给予奖励;为拓宽招才引智渠道,携手人社等相关部门深入全国重点高校开展城市引才推介活动,开展城市引才推介会、政策宣讲会、就业座谈会等各类政策推广活动,并开展春秋两季“百城千校万人——厦门企业面向毕业生云端大招聘”活动,以满足全市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招才需求;为强化人才培训,除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积极组织开展专业化、特色化、多样化的优质公益课程,提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运营管理能力,还开展“企业核心中层培养模块班”“精益生产模块班”等专题模块班次,培养专精特新企业中层管理人员。 在“助企开拓市场,打造专精特新发展名片”方面,厦门通过补贴补助等形式,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内各地举办产品推介会、新品发布会、订货会、经销商大会;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机场、高铁、地铁、公交等重点场所开展产品应用、体验、展示;通过定期组织开展产业链及工业品供需对接会、提高产业链和工业品对接的成效,通过对接跨境电商头部企业,挖掘“工业+跨境电商”新模式,帮助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及订单外流境外的企业解决好贸易便利化、物流运输等困难,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出海“抢订单”;依托省供需平台完成“厦门馆”建设,引导厦门市大中小企业入驻省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平台发布产品和需求信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通过开展大企业携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接活动,推动举办大中小企业“百场万企”洽谈会,举办首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会、举办全国“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厦门站)活动,以及组织厦门企业积极参与工信部组织的“大企业‘发榜’、中小企业‘揭榜’工作”等,有效推动大中小融通、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  厦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展举行(资料图)。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 而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惠企助企能力”方面,同样多措并举。如,发布《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通过打造队伍、加强服务、贯通平台、建立完善数据库等任务,进一步健全厦门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已完成构建‘3+3+4+10’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工作人员介绍,包括打造了“三支队伍”、贯通了“三级平台”、建立了“四个数据库”、主要突出“十项服务”,已形成由150余家优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及100名中小企业志愿服务专家构成的“专业服务体系”,统筹开展中小企业公益服务。 又如,搭建慧企云平台,汇聚全市专业服务机构资源,为优质中小企业提供“一体化、专业化、协同化、全方位、公益性”的公共服务。截至目前,平台已引导和带动管理咨询、投融资、人才服务、培训服务等各类专业服务机构超过2000家,提供有效特色服务1800余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汇集GJ、省、市区各级政策信息,建立厦门市企业政策库,开通移动手机端帮助民企“知政策、懂政策、享政策”,把政策课堂搬进企业、园区、集群,“线上线下多渠道、多形式宣传解读专精特新、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等惠企助企政策,录制推送政策云课堂”…… “持续加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让更多中小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与韧性的重要源泉,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更是其中佼佼者,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排头兵。接下来,全市工信部门将按照推进新质生产力工作要求,把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和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紧密结合,通过着力落实高质量发展措施、不断完善梯度培育体系、积极提高存量企业质量、加强规范企业认定工作等举措,继续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开展GJ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跃升和质量提升工作,奋力推动厦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