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23 09:40 编辑
昨日,厦门苏颂天文馆天象厅完成钢结构最后一片网壳吊装,至此这座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正式封顶,为项目明年6月竣工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封顶的天象厅是苏颂天文馆的核心展馆,外观犹如一颗“悬浮星球”,其外部为网壳钢结构,球体直径达30米,总重量约101.2吨。最后吊装的部分是网壳的顶部结构,重量约13吨,采用预制吊装法施工。 
厦门苏颂天文馆天象厅昨日完成钢结构最后一片网壳吊装。 昨日上午,记者在现场看到,在600吨级履带吊的牵引下,顶部网壳缓缓下降,地面上的工人通力协作、拉动牵引绳进行二次调位……历经近2小时作业,钢结构精准对接形成“网状球体”,天象厅吊装完成。 工人随后进行焊接施工,他们手持小锤轻敲焊缝。“敲击焊缝能使金属‘展开’,提升钢结构的稳定性。”项目参建单位中交一公局厦门公司项目负责人项照鸿介绍。 随着天象厅网壳完成封顶收尾,项目将全面转入内部装饰与设备安装阶段。根据计划,项目将于明年6月竣工,2027年投用。未来,这座以宋代科学家苏颂命名的天文馆,将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向市民打开一扇探索宇宙的窗口,为厦门打造“国际科学之城”增添新内涵。 亮点 一颗居于三角梅花心的星球 整体造型采用“厦门市花+悬浮星球”设计 从俯视角度看,苏颂天文馆的三个主展馆如同三片花瓣,围绕天象厅展开,宛如厦门市花三角梅在风中盛放。 位于视觉中心的天象厅,设计灵感来源于悬浮宇宙的“星球”,其建筑外立面波纹象征着宇宙波形引力的现象,而周边环绕的多条弧形钢悬臂则DB着“星球引力”……通过现代建筑技术,设计师将天文的玄妙呈现在建筑中,这种设计在国内同类建筑中亦属罕见。 项目结构专业负责人隋章表示:“后期,我们将在网壳钢结构上安装附架并为天象厅安装玻璃幕墙,使这颗‘悬浮星球’更加璀璨耀眼的同时,为未来的天文观察和天象演示提供便利条件。” 一座建了三遍的网状球体 先线上虚拟拼装,再预制场模拟,最后现场施工 392根连接杆,172个球型节点,建设者们通过吊装、焊接,将其组合成天象厅的网壳钢结构。这看似简单的流程,细节却处处“藏有门道”:每个连接杆、球型节点所在的空间位置、角度都是特定的,以此“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如有一处偏差,其余部分也将随之位移,可谓是“一步错、步步错”,这也要求建设施工必须精益求精。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这座网壳我们建了3遍。一次是现场施工、一次在预制场里模拟,还有一次就是在线上进行的。”项照鸿所说的“线上进行”指的是虚拟预拼装系统,它不仅能对施工建设进行数字化演绎,同时还能作为“智能分析师”为项目施工“出点子”。 
施工现场,工人在固定吊装部分。林铭鸿 摄 “吊装施工中,结构受力情况、分段结构规格尺寸、设备选型等环节都是我们需要考量的内容。在模拟过程中虚拟预拼装系统能帮助我们指出问题,以此给出意见。这也为我们规避了不少质量、安全问题。”据项照鸿介绍,在该系统的助力下,项目避免了返工作业带来的时间消耗,整体施工效率提升,从结果来看至少为项目封顶节省了5天时间。 一个内有乾坤的观星胜地 利用新型投影技术,打造沉浸式球幕科普厅 外有“颜值”,内有乾坤。“厦门苏颂天文馆将采用互动式数字天象厅的设计理念,通过新型投影技术为市民游客提供多终端互动支持和沉浸式体验。”隋章表示,得益于建筑的球型结构,天象厅内部计划打造成为沉浸式球幕科普厅。观众座位将呈阶梯式分布,座椅设计注重舒适性和仰角,以提供最佳的“观星”体验。据悉,天象厅将有望布置包括宇宙演化、星系探索、行星科学、太空观测等主题展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 
厦门苏颂天文馆项目效果图(受访单位 供图) 名片 厦门苏颂天文馆 厦门苏颂天文馆位于同翔高新城核心区,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包含3个馆区、多功能天象球幕厅及其配套设施,规模在全国同类型天文馆中首屈一指。项目定位为“中国一流、地域特色鲜明”,集科普展览、天文观测、天文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天文馆。建成后,它将填补区域空白,成为华南首座专业天文馆,与北京、上海天文馆并列国内三大天文科普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