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论坛|福建发展论坛-汇聚福建人的力量(FUJIANUP.CO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福州 厦门 泉州
查看: 1589|回复: 23

厦门大学SJ张荣:综合性大学如何打好“特色突围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3-14 12:5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福建发展论坛会员,为福建发展加油助威!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全国人大DB、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D委SJ张荣曾表示,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厦大坚持特色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

瞄准新工科建设,是厦大有所为的体现之一。

四年前,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新工科研发大楼落成。

这里主要是航空航天学院、微电子学院、全校工科电子科研、新工科现代制造科研及创新用房,打造以航空航天科研实验、电磁声学研究院、新工科现代制造科研试验为主体的科研实践平台。

新工科建设,被视为应对新工业革命和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先手棋”。作为一所传统优势集中在文科和理科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厦门大学加快了工科的建设速度,正构筑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但综合性大学想发展好工科,又要尽可能避免全面铺开和同质化竞争,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厦门大学如何打好“特色突围战”,支持新工科发展?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南方周末记者对话张荣。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2:5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14 16:30 编辑

厦大之美,不仅美在校园、美在山水,更美在精神、美在文化。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厦门大学形成了独特的包容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更体现在育人理念、创新生态和开放办学格局中。
早在建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就提出,要将厦门大学办成一所“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一流大学,这一目标至今仍是厦大人的共同追求。希望未来,我们能走出一条具有厦大风格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2: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破‘五唯’,本质上是要破除旧观念”
南方周末:2024年,厦门大学9个学科入选福建省一流学科培优计划。学校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优势学科的竞争力?在学科规划方面有哪些设想?

张荣:我们坚持目标导向,从GJ急需、地方紧缺、学校所能三个维度找准学科发展的主攻方向,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进一步提升学科精度,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学科体系整体抬升。同时打造一流学科发展高地,重点瞄准GJ一流培优学科目标要求,推动优势学科承担更多GJ重大重点项目,加大力度建设以承担重大任务、解决重大问题为基础的高能级科研平台,有组织加强学科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推动优势学科冲击世界顶尖水平。

此外,我们还推动高水平学科交叉,继续有效整合优势学科、赋能学科和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加力破除学科和院系“壁垒”,以“揭榜挂帅”形式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探索设立“学科交叉特区”,促进优势学科间有机互补,推动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最后,我们还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以“质量、成效、特色、贡献”为导向,完善更有利于孕育高峰学科的资源配置模式,在经费、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势学科长期稳定支持,让优势学科在长周期发展中有充足的“粮草弹药”去冲击更高目标。

南方周末:厦门大学如何打好“特色突围战”,支持新工科发展?

张荣:近年来,厦门大学积极推动学科体系的转型升级,在原有传统学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科、医科,初步形成了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当然,与国内兄弟院校相比,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认为,综合性大学想发展好工科,应尽可能避免全面铺开和同质化竞争,要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打好“特色突围战”。通过重构学科生态、对接产业需求,推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从“支撑性学科”向“引领性学科”跃升。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2: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hihengguoxilin 于 2025-3-14 16:29 编辑

我们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型显示、低空经济等有潜力的工科方向重点突破,结合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进行交叉赋能,不断探索工科发展的新范式。比如,我校航空航天学院将人工智能、智能仪器与航空学科深度融合,研发的相关算法和装备突破了飞行器结构健康状态定量化监测瓶颈,相关成果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C929和航天器的研制。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研制了全世界第一条2.5代Micro-LED的工艺示范线,这一成果入选了2024年中国第三代半导体十大进展。2025年1月,全国首个储能“一站式”科研基础设施——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将为区域乃至GJ建立基于新能源的新型能源体系探索长时高效储能解决方案。此外,我们在生物医学领域也不断产出新成果。比如研制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获世界卫生组织PQ认证,全球首创P85-Ab鼻咽癌诊断试剂盒获批上市等。

南方周末:你曾提到,厦大通过破“五唯”推动高校综合改革,减少功利性追求。不少学校都在提“破‘五唯’”,但真要开展工作,难度又很大。

张荣:破“五唯”本质上是要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是一个破旧生态、立新生态的过程。我认为,过去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过度依赖数量指标,而真正的改革应该强调“多维”考量。比如,学校在评价老师业绩时,除了科研成果外,教改项目、教学获奖、成果转化等都被纳入。此外,还要依据质量、贡献和影响力进行分类分级评价。如此一来,老师就不再只追求数量,而是各展所长。

同时,学校还要意识到,人才作用的发挥是长期且连续的,有组织科研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我们正在完善相关政策,为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探索长周期和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并出台针对新引进助理教授的支持计划,鼓励教师甘坐“冷板凳”、研究“真问题”、产出“大成果”。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2:5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流人才,就难以成为一流大学”
南方周末:厦大是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

张荣:人才培养是高校发展的根本,没有培养出一流人才,就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厦门大学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可以归结为“四个融通”,即“五育”融通、学科融通、学段融通、中外融通。

以学科融通为例,我们打破学科“壁垒”、打通院系“藩篱”,实现学生全面放开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重点布局新兴交叉领域,着力造就复合型人才。学段融通指的是贯通本研培养,建设“本研融通式”进阶核心课程体系,把本科、硕士、博士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连贯起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进行长周期、高质量的培养。

同时,我们紧密对接GJ战略需求,以服务GJ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与行业重点企业形成“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实践型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

南方周末:学校如何留住并且培育优秀教师?

张荣:首先,我们在求才方式和态度上都展现了最大诚意。比如优化优秀人才引进程序,设立“绿色通道”,不断完善住房优先保障、经费优先投入、指标优先安排、实验空间预留“三优先、一预留”保障机制等。

其次,厦大向来尊重人才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突出唯才是举、唯能是用。除了刚刚提到的破“五唯”,我们还注重“立新标”,即强化学术共同体评价和DB性成果评价,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考核体系,让真正有科研潜力的人才得到认可和支持。同时,我们高度重视教师的实际需求,在薪酬待遇、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切实支持。

我们还实施“一人一策”的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持青年人才基于自身研究基础和研究兴趣发挥所长、潜心致研。以学校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引进的陶华冰博士为例,在其入职半年考核通过后,学校便果断立项2000万元科研经费,支持他聚焦真问题展开研究。在最开始的四年,陶华冰并没有特别突出的科研产出,但经评估,他的技术路线科学合理,科研方法严谨规范。因此,学校持续给予他相关支持。2024年,他研发的质子交换膜制氢电解槽取得突破性进展,获批GJ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厦大是中国高校中走出国门开设分校的试水者。近年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新增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厦大在提升国际化水平方面有哪些举措?

2013年9月,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获批建设,这所分校不仅是中国“双一流”高校设立的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具有独 立校园、独 立开展办学的海外分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建立起涵盖本-硕-博培养、文理工商医多学科布局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已有来自近50个GJ的8700余名学生,累计培养毕业生6200余人。

除了走出去,厦大也很重视“引进来”。近年来,厦门大学成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吸引来自20个GJ和地区的近70所高校加入,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吸收借鉴国际先进办学经验,创设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博伊特勒教授领衔组建的书院,也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联合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创意与创新学院,探索“文理工艺”交叉融合的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首条年产6万㎡的AEM产线即将落成
2025年03月13日

3月13日,嘉膜科技自主建设的国内首条年产6万㎡AEM产线正式进入调试阶段。这条具备大幅宽GW级产能的产线建成,不仅彰显了其从研发到量产的全面能力,更标志着其在AEM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氢能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X3 S' F: W) G3 _/ W; Z
嘉膜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9月,是由嘉庚创新实验室联合项目团队共同创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以阴离子交换膜(AEM)为核心,成功掌握从单体、树脂、膜、膜电极、电解堆到系统的关键技术,致力于为氢能领域提供核心产品和专业解决方案。

不断拓展 AEM的多种应用场景,公司所开发的 KMem® 系列阴离子交换膜产品,其综合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已经成功应用于电解水制氢、碱性燃料电池、二氧化碳还原等诸多新兴领域。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UTM与厦门大学深化科研合作 获赠200万美元半导体与电磁模拟软件

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TM)近日通过厦门大学及GMPT公司捐赠的价值200万美元(约940万令吉)半导体与电磁模拟的软件,进一步强化中马两国在学术与科研领域的战略合作。该软件将显著提升UTM在半导体与电磁波光学领域的研究能力,推动两国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UTM副校长Mohd Shafry教授、厦门大学D委SJZhang Rong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GMPT首席执行官及柔佛投资机构、DF自动化机器人公司等DB共同出席。此次捐赠的Nuwa TCA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Macondo软件,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器件模拟与电磁波分析工具,将助力UTM研究人员开发新一代电子系统与半导体技术。UTM电气工程学院QS学科排名已跻身全球百强,亚洲排名跃升至第28位,此次合作将巩固学校在尖端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

跨国合作开启新篇章  Mohd Shafry教授强调,此次合作不仅是两校资源共享的里程碑,更将产生全球性科研影响。Zhang Rong教授指出,厦门大学已与全球200多所机构建立合作,其中东南亚占34所,马来西亚占4所。此次推动的合作项目,标志着双方在半导体、人工智能及技术设计应用领域联合攻关的全面启动。

产学研融合培育创新生态  捐赠软件将直接应用于UTM本科生至博士生的研究项目,成为电路设计、复杂工程问题解决的核心工具。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合作圆桌会议,柔佛州投资局、雪兰莪数字经济发展机构等DB共同探讨深化产学研合作的路径。未来,双方计划联合开展科研攻关,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为区域半导体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合作标志着UTM与厦门大学从单一学术交流向"技术共研、人才共育"的战略升级,有望成为1d1l科教合作的典范案例。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GJ自然科学基金委 “化工纳微尺度过程强化”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汇聚了北京化工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 4 位院士领衔的优势团队科研力量,深度融合了 4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丰富科创资源,是基金委迄今唯一化工类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应用,四家团队已在浙江衢州落地,并相继建立了产业研究院,共同携手致力于攻克GJ重大战略需求,为化工学科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创新赋能 | 万泰生物引领甲状腺疾病精准诊疗新纪元

万泰生物携手厦门大学GJ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IDVD),以创新为引擎,突破甲功试剂核心技术壁垒,推出全新一代甲状腺功能检测解决方案。通过原料与工艺的双重革新,新一代试剂在检测精度及抗干扰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甲状腺疾病筛查、诊断及治疗监测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临床支持。
2024年7月,万泰生物TRAb入选《福建省工信厅新产品新材料》名单,福建省工信厅建议:“加强宣传推广、促进供需对接、推动市场拓展,提高新材料新产品市场认知度和行业影响力。”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7日下午,上海纽尔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翔安创新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翔安区委副SJ、区长沈晓文,区委CW、副区长王永欣,上海纽尔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向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翔安实验室主任夏宁邵等出席签约仪式。

双方就产业投资合作和国际拓展达成合作共识。通过此次合作,纽尔利将结合自身市场优势,持续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支持力度;翔安实验室将发挥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的平台集群优势;双方整合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后双方就十余个技术项目展开对接交流。

翔安区人民ZF、苏州纽尔利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厦门市翔安招商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大学以及实验室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本次签约仪式。


3月7-8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邓兴旺院士率队到厦门翔安创新实验室进行交流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将围绕农业生物科技的创新、转化和产业化,农业科技相关的基础科学、底层技术、应用技术、转化技术攻关,农业生物防治产品、农药、特殊功能性食品等进行合作。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与鹭江创新实验室举行“洪流计划”首场工作会商)

3月11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与鹭江创新实验室举行“洪流计划”首场工作会商。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志煌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主任、鹭江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戴民汉一行出席活动,双方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科技创新等重要论述,推进实施”洪流计划“,建立完善协同联系工作机制,加强优势资源整合和制度集成创新,加快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为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

要坚持项目带动,共同推进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建设,加强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运行保障,持续深化海洋种业创新、海洋碳汇、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海洋智库建设、海底观测网建设等领域合作。

另该局长提到坚持数字赋能,加快建设“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构建海洋经济数字孪生平台。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第十五届中国航展现场,中国航发召开了多学科多目标形状拓扑设计优化平台“智周”软件发布会。“智周”软件由中国航发商发、中国航发动研所和厦门大学三方共同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该软件依托先进的算法和完备的仿真软件接口,有效平衡多学科设计指标冲突,实现系统综合性能最优,助力航空发动机等复杂装备研制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上海市经信委重大装备产业处王金磊、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中国航发重大专项工程部部长徐庆泽、中国航发商发董事长李军、中国航发动研所D委副SJ宋红团等共同为软件发布揭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指出,先进航空动力系统设计面临各学科间耦合关系复杂、指标冲突严重等难题,多学科设计优化工作离不开通用的优化平台,期待“智周”软件在各类装备研制中助力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更大的创新变革。

发布会现场,软件开发测试团队做了“智周”软件产品介绍,会上两家试用单位做了试用经验分享,六家先锋用户被赠予了“智周”软件产品。
在“智周”软件研发中,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承担包括优化模块中部分智能优化算法、代理模型和DOE等核心算法的开发测试;B/S架构中B端的开发设计;部分接口适配和图形界面等方面的工作。

该软件已在中国航发集团下属相关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3家单位的航空发动机、飞机、工程机械、工业电机、通用结构件等领域进行了验证,后续将在先锋用户中逐步应用,并推广应用于航天、船舶、车辆等其他重大装备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楼主| 发表于 2025-3-15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无人自转旋翼机
TX-G500无人自转旋翼机亮相珠海国际航展中心8号低空经济馆。该无人机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翔安一号”科技成果在腾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产品化落地,具备安全性高、载荷能力强、运营成本低、短距起降等优势,可广泛应用于前线物资投送、前线火力支援、人工影响天气、科研搭载、海事应用等多个领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能执行过冷水催化作业的人影无人机。

航展期间,学院赴中航通飞华南公司、摩天宇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公司调研交流。林麒教授汇报了课题组在通用航空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与会双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了在航空工业领域中的合作可能性和前景,以期充分发挥双方在技术、人才和资源方面的优势,共同为推动我国在新型水上飞机研制和航空发动机维修技术的发展添砖加瓦。
 楼主| 发表于 2025-3-1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德海洋创新研究院(筹)(以下简称“研究院”)由宁德市人民ZF和厦门大学共建,是致力于推动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支撑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的新型研发机构。研究院依托双方优质资源,聚焦海洋科技前沿,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区域海洋科技和蓝色产业融通创新发展,为宁德市乃至全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发表于 2025-3-17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基本载体和重要依托。 确实这样的,耀大 15位海内外院士 培养100人,200人 。。。500人 乃至1000人这师资力量 学科估计很快砸出来。能到一定分数的学生一般资质都不差的,缺的是导师。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快科技3月19日消息,据报道,由中国航发自主研制的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在内蒙古镶黄旗新宝拉格机场顺利完成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在混合动力航空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在本次飞行试验中,混合动力系统及飞行平台表现优异,各架次任务均顺利完成,系统工作正常、状态良好,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目标。此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第一阶段飞行试验的圆满完成,为后续技术研发和产品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混合动力系统是中国航发在前沿技术探索和绿色航空可持续发展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该系统不仅是中国航发面向GJ“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通过本次试验,中国航发探索了国产混合动力系统的自主研制路径,为未来混合动力系统产品化、系列化及大功率混合电推进系统的研发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经验。


该项目于2022年正式启动,由中国航发联合厦门大学等单位,依托尹泽勇院士工作站平台,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的优势,自主设计并全新研发而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去年至今主要进展
【大平台、大装置及大项目】
能源材料: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园30亿,已动工
生物医药: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入选2024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生物医药:VZV-7D水痘疫苗Ⅲ期临床试验
电子:新增GJ级重大攻关项目近2亿元,横向经费5776万
海洋:鹭江创新实验室15亿,已获批并成为崂山GJ实验室鹭江研究院
海洋:共建“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
航空:2025成都航空航天赛道重要投资项目:四川研究院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
航空:“Dragonfly-Ev200”50%缩比eVTOL验证机试飞成功、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试飞成功
考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厦门大学2024主要进展
【大平台、大装置及大项目】
能源材料:智慧储能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园30亿,已动工
生物医药:鼻咽癌早期诊断试剂盒入选2024年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十大进展
生物医药:VZV-7D水痘疫苗Ⅲ期临床试验
电子:新增GJ级重大攻关项目近2亿元,横向经费5776万
海洋:鹭江创新实验室15亿,已获批并成为崂山GJ实验室鹭江研究院
海洋:共建“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海上福建”总平台
航空:2025成都航空航天赛道重要投资项目:四川研究院中大型无人机整机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园:
航空:“Dragonfly-Ev200”50%缩比eVTOL验证机试飞成功、百千瓦级混合动力系统原理样机试飞成功
考古:连续两年入选“中国考古新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卫星平台建设方面,2015 年依托厦门大学的“福建省智慧城市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设, 主攻空间感知与计算等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 2015 年底,厦门市科学技术局与厦门大学联合建设了“厦门卫星导航应用研发中试基地”,该基地主要开展产业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测试服务、创业孵化等工作, 2019 年,依托“厦门卫星导航应用研发中试基地”建设“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GJ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围绕我国北斗卫星应用需求等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2021 年,厦门大学、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 三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海洋遥感应用技术创新研究院,
作为厦门大学新型校级科技平台之一,以“海丝系列卫星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卫星遥感产业产学研创为路径, 主要解决当前海洋领域的热点问题。厦门星座卫星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了全国首家”通信、导航、遥感数据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25-3-19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焦念志院士作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首次揭示地球生命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双向调节机制”成功入选。
 楼主| 发表于 2025-4-2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厦大电子2024年:

新增国家级重大攻关项目,立项经费近2亿元
获批异质异构先进封装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突破复杂异质异构先进封装的关键工艺、设计、设备和材料等工程技术难题,推动产业快速应用7 @* U6 O: N( S7 ^' U
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m  V5 v% v1 a1 N
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
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2 V0 L" ], m0 b* `  m) y2 ~
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项目3项# h  p7 |4 v! u8 j2 Y) V

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面向在校生实习实训918人,面向社会产业培训615人

新增横向合同79个,总经费5776万" V( R+ W) X; z7 I% H, E! E

与马来西亚科技与创新部微电子系统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1个
与华润微电子、东软医疗等合作企业共建校级联合实验室2个、院级5个

2个科研团队获校级通令嘉奖


厦大电子2025年:

拟建集成电路研发大楼A、B栋  9.2亿元6 h: [; S, p: Z& j
引进华为海思集成电路杰青及部分团队
聘请东南大学王保平教授担任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特邀顾问
......# [& T' K- i2 D; w: a8 l. V: Z/ b6 Y
$ |3 s, l& Z" E% d  X
& i: x9 \) n  }0 I" J& p4 e
电子现自有和关联平台:

1、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 F6 R* Y) n' T5 F& K
2、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3、异质异构先进封装集成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K4 [2 F8 W4 K0 p, T
4、表界面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关联)4 p% f1 z0 g" C5 \3 G$ [
5、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关联)
发表于 2025-4-2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厦大就是高原学科挺多的,GJ重点实验室好多个了。但是高峰的就还是少点意思,比如GJ实验室还是没有。
 楼主| 发表于 2025-4-3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icefish 发表于 2025-4-2 18:38
感觉厦大就是高原学科挺多的,GJ重点实验室好多个了。但是高峰的就还是少点意思,比如GJ实验室还是没有。 ...

确实是,GJ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也是太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福建论坛 ( 闽ICP备13019286号 )|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495号

GMT+8, 2025-4-29 19:05 , Processed in 0.04811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