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在过去二十来年的几个主要产业风口中,合肥都斩获颇丰,甚至成为引领型存在,实现了从“承接转移”到重新“定义赛道”的转变。 如新能源汽车方面,2024年合肥以135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越上海、西安,升至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强省会”风口、产业升级风口之外,交通升级风口,合肥也抓住了。 过去的合肥,哪怕在省内,交通存在感也不强,甚至不及蚌埠和阜阳。但高铁时代的到来,让合肥彻底扭转局面,一跃成为重要的高铁枢纽,完成了从“铁路末梢”到“米”字型枢纽的逆袭。 
这一方面,强化了合肥的交通优势,另一方面也为合肥融入长三角提供了基础支撑。 这也就牵出了另一个风口——借势多重区域发展战略,既受益于中部崛起战略,又成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罗马不是一天练成的。可以说,在过去20年里,几乎每一个时代风口中都有合肥的身影,这才是合肥式成功,最大的秘密所在。 这种在抓风口上的“持续性、稳定性”,放眼全国,都不多见。 03 可以看出,合肥的快速崛起是一个“综合性故事”,并没有什么一招制胜的秘诀。 总结起来,就是“空间扩容——交通革命——产业跃迁——战略卡位”四重势能的叠加,共同助推这个边缘省会,完成了华丽升级。 对其他地方来说,合肥的励志故事,到底有什么启示呢? 一,“普通”省城的壮大,归根结底离不开所在省的支持。当然,如何支持,这是另外一回事;是否每个省都适宜“强省会”战略,也各有标准。 但可以肯定,对“普通”省会来说,举全省之力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合肥的逆袭背后,从区划调整到各种战略支持,再到交通布局,安徽的托底作用,不可忽视。 二,城市竞争,要善于抓风口,但还是要坚持产业创新的“硬路子”,以及长远发展眼光。 
检索合肥的跃升轨迹,很多人都会想到中国科大落子合肥的故事。回过头来看,这可能是合肥能够持续推进产业升级,以及后续一系列合肥“新故事”的发端。因为它给合肥的一切发展,奠定了两个最根本性的支撑——人才和创新。 所以,要提升发展能级,基本功的修炼必不可少——想方设法吸引人才,并打造适宜创新的环境。否则,有风口,也未必抓得住。 三,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走自己的“路”。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DeepSeek的出圈,城市关于风口之争的讨论非常激烈。但是,要避免一种错觉,仿佛只要抓住某个风口就能“逆天改命”。 且不说能不能抓住,就算抓住,“强悍”如合肥也说明,“路”要一步一步走,并且要走适合自己的“路”。 合肥所抓住的“风口”,除了高铁可能是“普适”性的,其他在产业选择、区域发展战略的借势,乃至是扩容的时机和范围上,都可以说是体现了差异化竞争思维以及相对超前的战略眼光——在存量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