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关键词 民生保障 65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完成。 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45个、新增学位4.6万个,普通高考、职教高考、中考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新增4家“三甲”医院。居民平均预期寿命83.62岁、高出全国5岁。 新增普惠托位5039个。新增养老床位1900张,实现每个镇街至少1处照料中心、每个村居至少1个居家养老服务站。 新建近邻运动场超4万平方米,实现社区全覆盖。 城镇新增就业16.8万人。出台18条措施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推出大学生求职“免费一张床”政策,“5年5折租房”发放补贴4亿元。在厦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95.3%。 建成保障性住房1.1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3万套(间)。 7 关键词 ZF建设 持续改进作风,落实SW“快字当头提效率、JG带头转作风”专项行动,做到决策效率不失、ZF承诺不违、行政无事不扰,着力从精文减会、规范督检考等方面为基层减负。 市ZF网站评估位居15个同类城市第一,12345热线连续三年保持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评估最高等级。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市人大DB议案2件、建议268件和市政协提案411件,办复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提请审议法规草案14件,制定和修改规章5件,制定市ZF规范性文件22件,法治ZF建设评估排名全国第八。 9个“小目标”擘画2025 1 目标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高标准打造嘉庚、翔安、鹭江创新实验室等重大科创平台,争创GJ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新增GJ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 推动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用好GJ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完成600家试点企业数字化改造。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新培育100家未来产业骨干企业,抢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 提速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跨区域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力争海洋生产总值超2700亿元。 加快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赋百景”行动,推动数字深度赋能千行百业。 2 目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强化综合改革试点引领示范,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优化重组国有资本公司,打造城市运营服务等四大平台,加快供应链实体化发展和全球化布局,完善国企科技创新机制。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动力,推动解决拖欠企业账款、多头重复执法等问题。规范实施ZF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力争民间投资增长10%以上。 加快建设数字ZF,落实25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建设“无证明城市”,让数据跑起来、部门转起来、服务快起来,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3 目标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球供应链创新中心,推动港航贸一体化发展。争取中欧(厦门)班列加密开行,加快昌福厦、渝长厦高铁和厦安铁路前期进展;启动建设厦门港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中心,基本建成新机场,拓展“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做大做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和厦门航空枢纽。 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国际贸易平台,做大做强GJ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实施“厦企出海”三年行动,拓展共建“一带一路”GJ、金砖及“金砖+”、东盟等新兴市场。 4 目标 全方位扩大内需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强力实施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争完成投资840亿元;持续扩大城市投资,力争完成投资超1200亿元;加大民生社会事业投资,力争完成投资150亿元。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深入开展汽车、家电家装等领域消费品以旧换新。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打造高能级消费载体,策划开展“米其林+”等促消费活动,打造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5 目标 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高质量推进两岸经贸融合,新设立台资项目350个,实际利用台资3000万美元。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放宽台资台企市场准入限制,促进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 高标准推动两岸互联互通,构建立体式综合性对台通道枢纽,建设完善两岸客货运枢纽、海空直运直航运输体系。创新两岸货物自由进出、市场开放准入制度,做大对台海运快件“南向通道”,打造厦台海运快件集散中心。 加快厦金通电、通气、通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探索推出“厦金同城卡”,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先行区域,加快打造厦金“同城生活圈”。 高水平促进两岸交流交往,落细落实同等待遇政策,用好囼蛙居民个人所得税政策,拓展囼蛙居民居住证使用场景,进一步将在厦台胞纳入大陆社保体系。 6 目标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力促跨岛发展上水平,高效畅通跨岛交通,加快嘉庚大桥等前期工作,推动轨道交通三期建规获批,开工建设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织密完善岛外公共交通网络。 完成108个行政村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加快老城区老工业区更新,完善城市大脑功能,打造智慧化、网格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新格局。 深化拓展xi生态文明思想“厦门实践”,实施青山、碧廊、绿水、蓝湾计划,加快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建设GJ生态文明试验区。 引领推动厦漳泉都市圈、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深入实施厦漳泉都市圈发展规划,推进城际铁路R1线等项目建设。 7 目标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深入建设闽南文化厦门生态保护区,提升同安古城等15个整体性保护重点区域,办好保生慈济文化节、郑成功文化节、世界闽南语金曲赛事等活动,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 加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鼓浪屿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深化“旅游品质年”建设活动,再造网红打卡点,打造知名的区域商业演出中心、演唱会热门首选地,建设世界一流旅游休闲城市。 8 目标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建成中小学幼儿园项目44个、新增学位5万个,新建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实施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打造一批省级示范校、全国顶级学校。支持在厦高校“双一流”建设,鼓励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提高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厦率。 打造高水平健康之城,加快打造闽西南医疗高地,深化4个GJ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推动GJ心血管医学研究分中心等31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3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改扩建项目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 加快拓宽就业增收渠道,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万人以上。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长护险落地,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新增养老床位1900张。 9 目标 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深化食品、药品等全链条监管,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充分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坚决打好保交房攻坚战。 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健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平台机制,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厦门。 来源:海峡导报
|